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抢险救灾 (3 / 7)
······
与调度室一墙之隔、一门相通、一窗可视的会议室里,副局长杨高夫、矿长王有启、生产矿长鲁祝明、机电矿长马得华、矿总工程师刘建成等领导及治水专家们,紧张地研究着抢险救灾的方案。他们首先想办法将出水口堵住,以减少灾害对矿井造成的损失。他们设计了一个直径15厘米的大铁球,在铁球上焊接一根锚链,试图到出水口附近,人工将铁球像体育竞技中抛链球一样,抛进出水孔,只要铁球能沉下去,就可以制造出许多铁球,抛入出水孔,等水量减小时,再使用石块、水泥封堵。
18日晚上7点多钟,第一个铁球加工好了。杨局长带领处、矿干部、救护队员等一行人下井。
张庄煤矿副井的罐笼是双层的,提升时,可上层乘人、下层装车。因此,在井下口装车、进人的一侧,架设了一座钢桥。当下罐用作装车、上罐用作乘人时,人员就从桥上进入罐笼;当上下罐笼同时提升人员时,上井人员就从桥上桥下同时进入罐笼。这时候,井下口的水位已到了人的肩膀,人员无法从桥下出入罐笼,只能从桥上出入罐笼。
杨局长一行人到了井下口,走出罐笼上了桥,有人没注意,安全帽被风刮掉了。因为下井人员不习惯把帽带子系在脖子下,将近1.6米高的水位,使井口巷道的通风断面减少一半,风速就比正常情况下增加一倍。
减小井下口的风速,是下一步必须解决的问题。
当杨局长一行人迎着湍急的水流,艰难地走到透水斜巷上口,将铁球抛入透水斜巷内水中后,顿时傻眼了。铁球一入水,就被冲出来了,并从他们的眼皮底下溜走了。显然,这种方法不可行。
晚上9点多钟,杨局长一行人,顾不得一天的工作及下井涉水斗水的疲劳,又来到了调度会议室,与指挥部其他人员一起开会研究。他们很快做出了几项决定:1,在出水口向外的平巷中部三角门处,拴一张尼龙网,防止人员在齐腰深的湍急水流中行走时,不慎摔倒,被水带入下山斜巷内;2,加固平巷内吊挂在帮上的电缆、风管、水管等,人员在平巷里行走时,可以抓住这些管线,以防跌倒;3,调整风井抽风机叶片的角度,最大可能地减少抽风量,从而降低副井下口的风速;4,副井下口至大巷之间的巷道内,有50多个装满矸石的矿车,影响行人及运送物资,安排人员将矿车拉走;5,用小麻袋或鱼皮袋装黄泥,运到井下,在适当的位置筑几道坝,使水不再往副井下口以东的巷道内流,也不从新大井往下灌;6,在副井下口的钢桥上安装大水泵排水,尽可能降低副井下口的水位。
这一天,我除了回家向妻子通报灾情、取换洗衣服,到食堂吃饭,喊了两次人外,其余时间都在采煤管理组办公室里待命。我目睹调度室、指挥部、小会议室、及各个管理组办公室之间,人来人往,忙乱不堪的景象。
晚上10点多钟,我接到了任务:抓紧时间休息,夜里12点下井,负责协调运输工区,把井下口的50多个矿车,拉到调度站至翻滚笼之间的联络巷内。
虽然到下井只有1个多小时,我还是和衣躺在床上,想睡一会儿。可是,我一闭上眼睛,就浮想联翩:昨天事故发生后,井下职工逃命的景象,多么像电影《泰坦尼克号》;今日调度室里忙乱的场面,多么像电影中的淮海战役指挥部;井下出水口以每小时18000吨的涌水量,是多么壮观?一会儿,我就要下井了,会有危险吗?最大的危险,应该是水突然暴涨,我没有机会登罐上井,怎么办?我的水性好,应该迅速游到井筒内,靠在井筒边,随着水位上涨而上浮,避免被运行的罐笼压住或碰到……
我怎么也睡不着,到了11点半,我就更衣下井了。
我到了井下口,走出了罐笼,感觉还是超出我的想象。风特别大,特别冷。尽管我已经把安全帽的带子系好了,安全帽还是被风吹离头皮;尽管我穿了两套工作服和一件短大衣,仍然感到很冷。如果不是我用左手按住眼镜,眼镜一定会被风吹掉。
我听见有人跟我打招呼,转身一看,是我们炮管运输组的同事薛必庆。他和本组的其他几个人,被安排在这里轮流跟班,维持秩序。他坐在钢桥梯子的上口,穿着棉袄,把两只手伸进袖子里,抱在胸前,仍冷得浑身发抖,说话时,两排牙齿直打架。这里的空间很小,没有走动和避风的余地。在这里跟班,比我当年在小楼下放炭时,还要难受啊!好在他不需要下水,否则,就更难熬了。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