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九章 化肥缺口 (2 / 3)
早在16世纪中叶,欧洲人就从美洲的秘鲁引进土豆,最初作为观赏植物被偶尔种植。
18世纪中期开始,土豆开始在欧洲迅速普及。这主要是因为全球迎来小冰期,农作物收成减少。而农业生产的马尔萨斯陷阱迎来人口过多、土地供应不足的拐点。这两点共同导致了谷物供给不足,饥荒蔓延。此时,人们注意到土豆的良好特性:对气温不敏感,产量稳定;单位面积产量高、单位产量能量高,能够很好地满足人们对热量的需求;虽然味道平平,但是营养全面,即使只吃土豆也能保证基本的健康。
在这种情况下,土豆在法国、德国、**等地区迅速普及。到1845年,土豆已经提供了欧洲人10%的卡路里摄入量。
与此同时,农业科学在这一时期也迎来突破。德国化学家尤斯图斯·冯·李比希提出的“矿物营养理论”奠定了农业化学的基础。他确定氮,磷和钾三种化学元素对植物生长至关重要。据此,他认为秘鲁鸟粪是最好的化肥。于是欧洲人盯上了智利和秘鲁太平洋岛屿上积攒上千年的鸟粪,将这些鸟粪送去作为肥料。因为鸟粪,秘鲁进入一个长达40年的繁荣时期,即所谓的“鸟粪时代”。
然而氮肥的横空出世加速了“鸟粪时代”的结束。
随着氮肥成为欧洲主流的肥料来源,人们在秘鲁、玻利维亚和智利三国交界的阿塔卡马沙漠发现了蕴藏量丰富的硝酸盐矿床。为了争夺这个天上掉下来的新馅饼,爆发了著名的“南太平洋战争”,也称“硝石战争”、“鸟粪战争”。
从李比希开始,欧洲农民把土地视为一种介质,向土地倾倒从远方运来大袋的化学养分,以便收获大量土豆销往遥远的市场。为了使收益最大化,农民们在越来越大面积的土地上种植单一的土豆或玉米品种,人类进入了“工业化单作”时代。
在19、20世纪之交时,拥有大量硝酸盐矿的智利供应了全球超过三分之二的矿物质肥料。但这些硝酸盐矿藏随着不断加速的开采而减少,使得硝酸盐价格不断抬升。对硝酸盐价格不断抬升最为叫苦不迭的当数德国人:德国缺乏海外殖民地,人口众多且土地贫瘠,农业急需大量氮肥,同时德国的化学工业也需要大量硝酸盐原料。为了维系自身的粮食安全和原料安全,德国化学家积极开展了一系列合成化肥的办法。为这一领域带来革命性突破的人是弗里茨·哈伯。
1908年,哈伯发现在175-200个大气压力下和500-600℃时,氢和氮反应能产生6%左右的氨。1909年,哈伯成功地建立了每小时能生产80克氨的实验装置,并申请了专利权。德国化学工业龙头企业巴斯夫公司敏锐地意识到哈伯专利的商业潜力,立即购买了此项专利。在巴斯夫研究部主任卡尔·博施的支持下解决了催化剂等技术难题,最终设计成功能长期使用和操作简便的合成氨装置。
1910年,巴斯夫公司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座合成氨试验工厂,1913年建立了工业规模的合成氨工厂,年产量为7000吨。随着合成氨工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氮肥通过这一方式被生产出来,在1931年全世界有50%的氮肥是经过合成氨被合成出来的,到了20世纪末这一比例超过了99%。正是这些合成氨工业生产出的氮肥彻底改变了人类农业的格局。
那么我国的化肥生产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
作为第三世界国家,我国的化肥工业发展较晚。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可以说是华夏民族工业的一个黄金时期,很多企业借着这个短暂的机遇迅速发展,有些甚至一度成为海内外知名的大型企业,永利硫酸铔厂便是其中一例。
1930年,国民政府的实业部长孔大公子提出了国内要兴办的十项实业计划,其中一项就是创办硫酸铔厂,发展华夏自己的化肥工业。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