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九章 化肥缺口 (1 / 3)
在回家的路上,杨春庭还在考虑徐兴寿的那些话。
以及徐兴寿一点点掌控节奏的过程。
当然了,徐兴寿虽然把控了节奏,但却并没有让杨春庭吃亏。否则换另外一个人,可能早就一脚把杨春庭踢开,自己去联系二化厂了。
说到底,两人是朋友,而且友情过硬,所以徐兴寿即便掌控了节奏,最终也还是给了杨春庭一个远超市价的价格。
一方面,确实是这批肥料的品质更好,毕竟这批肥料原本是要给高寒所的。而高寒所是干什么的?高寒所全称高寒作物研究所,主要研究高寒地区农作物的培养和优化,各方面的条件要比一般农田都要好,包括农药和化肥。高寒所自己就有一大片地,专门用来做植种研究的。所以能让高寒所满意的化肥,品质定然是要超过市面上的一般肥料的。
而另一方面,则是平安村本身确实是缺肥。国家如今虽然正在逐步停止凭票供应的计划经济模式,反而转向市场经济模式。但这需要一个过程,政府不会、也不可能一下子就把所有口子都打开。就比如说化肥吧,现如今就还掌控在政府手中,逐渐的才会放开。所以就算是平安村这样的大富村,想要弄一批肥料也是不容易的。本地化肥厂最多给他们留点边角料,其他的早就都已经按照计划分配给各县各村了,根本也轮不到平安村。
所以平安村现在缺肥。
事实上,不仅仅是平安村,在整个八九十年代,国内大部分时间都处于缺肥状态。
早在十五年前,也就是1978年,国内史无前例的改革开放开始了。
为了填饱肚子,已经被饥饿纠缠多年的农民四处奔走,他们追求的不过是一点点化肥。有了化肥,就有了对明天更美好的期待。
据说川省当年就有一个小故事,一家小型化肥厂的经理刚刚走到门口,一位五十开外的农民“咚”的一声迎面跪在他面前,声泪俱下地诉说家缺肥的困难,请求这位大领导批给他一包碳铵。但这位厂长不敢痛快答应,因为来要肥的人太多了。他安抚这位农民老哥说:“如果批给你一包,可往后不断有人来仿效郎个办?”
“一肥难求”,是改革开放之初我国化肥工业典型的写照。
当然,不仅我国在过去饱受饥饿困扰,欧洲也曾长期徘徊在饥饿的边缘。
历史学家费尔南德·布罗代尔曾经计算过,英国在1523年到1623年之间有17次全国性和大地区性的饥荒。法国1500到1800年间发生过40次全国性的饥荒,每十年有一次以上。为了粮食增产,人类想尽各种办法。在18世纪,美国农民甚至通过收集野牛头骨并将其磨碎作为肥料。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