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化肥缺口 (3 / 3)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九章 化肥缺口 (3 / 3)
        1937年,在经历了技术、资金等多重障碍之后,由国内当时很有名的一批民族企业家,创建了我国第一座化学肥料企业——永利硫酸铔厂。该厂在金陵长江北岸建成投产,华夏人自造化肥的梦想变成现实。当时,永利铔厂具有日产合成氮39吨、硫酸120吨、硫酸铵150吨和硝酸10吨的能力,因其设备精良、规模宏大,被誉为“远东第一大厂”。

        不过国民政府时期距离现如今有些太远了,还是说说现在。

        改革开放前期,农业改革对化肥需求十分迫切,全国小氮肥工业迅猛发展,每年有上百个新厂投产,在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小氮肥发展进入一个高峰期。国内凡是有水源,能运来煤、输来气的县,都办起了小氮肥厂。小氮肥企业数量发展到顶峰,国内共有1533家小氮肥厂,成为名副其实的传统大产业。

        在1987年以前,全国1500多家小氮肥企业还都是单一的碳铵产品结构。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碳铵自身的不足显现出来:一是生产装置小,一般都是年产合成氨3000吨的装置,能耗和成本较高;二是产品养分含量较低,不如含氮量高的尿素更受农业部门青睐。

        为满足国内农业对高浓度氮肥的需求,1982年至1987年,我国连续几年进口了2400万吨尿素。在进口尿素的巨大冲击下,国内大批小氮肥企业亏损、关停,小氮肥行业出现了历史上最大的一次跌落。仅1985年与1984年相比,全国小氮肥产量就下降了22%。面对小氮肥的严峻形势,1986年,当时的化工部部长提出,在全国进行小氮肥碳铵改尿素的产品结构调整。

        从这一时期开始,一批行业龙头开始崭露头角。

        然而八庄市化肥厂并没有紧跟上这股风潮,其实就当年而言,真正借机发展起来的,要么是私企,要么是脑子转的比较快的一批国企,像是八庄市化肥厂这样的老厂,还在守着当年的辉煌无法自拔,根本没能力跟上时代的脚步。

        到周俊廷重生前,我国早已经不缺化肥。但在90年代初的时候,国内还处于缺肥的状态,每年光是进口化肥就要几百万吨。

        如今国内化肥年产量,氮肥才2000多万吨,加上磷肥和钾肥,一共也不超过三千万吨。而国内耕地面积,则是450万公顷不到,大约6700多万亩耕地。平均下来,一亩耕地的化肥量,不算进口废料的话,还不到一吨。

        要知道,平常的大田地一亩地施肥,化肥大概用量在1000公斤到1500公斤(4-6方)左右,像贫瘠的土地大概用量在2000公斤到3000公斤(6-8方)有机肥。倘若农户要提高每亩地产量,农户必须加大有机肥的投入使用,而且还要注意化肥的使用量(呈减量趋势化肥使用),每年每亩田的使用有机肥的总量不能少于2000公斤。

        2000公斤就是4000斤,而全国化肥产量平均分配的话,每亩地只有1000斤左右,可想而知这个缺口是有多大。

        就算九十年代初国家对于土地产量没有后世要求那么高,但化肥缺口,依旧大得难以想象。

        【本章阅读完毕,更多请搜索墨缘文学网;http://wap.mywenxue.org 阅读更多精彩小说】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