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174章 迁都北京 整顿军队 (3 / 6)
况且南京地势险要,四周是山,北高南低,易守不易攻。西边有秦淮河入江,沿江多山矶。从西南往东北有石头山、马鞍山、四望山、卢龙山、幕府山,东北有宁镇山脉的最高峰钟山,北边有富贵山、覆舟山,鸡笼山,南边有长命州、张公州、白鹭等沙州形成夹江,这些天然屏障拱卫着南京,使得历代统治者都很看中这块地。
不仅如此,南京还交通便利,东南的太湖平原和钱塘江流域是水资源极为丰富的地方。沿江可上溯到九江、武汉,沿江下行可到松江(今上海),加上秦淮河与太湖水系,使得南京四通八达。所以定都南京这个方案就先作为可选方案,放置一旁,这是支持定都南京一派的大臣。
支持定都长安的大臣则认为长安这个地方,够牢固,够坚挺。当年春秋战国的时候,那么多诸侯国,那么多能打的人,最后都给挡在外面,连长安的大门都没摸到。到了汉景帝时期,诸侯王叛乱,这样的事情,又发生了一次。
长安能这么猛,更它的地理优势有很大关系。长安这个地方,由四个关口扼守要塞。这四个关口,分别是潼关、武关、大散关和萧关。个个都是险要关口。以潼关为例,在古代,潼关不仅顶着”天下第一关“的名号,更主要的一点在于,它跟秦岭、禁谷连接起来,又有黄河作为屏障,再加上刻意修建的城池,只允许一辆车经过的宽度。让历代的军事将领面对潼关,都得抓破头皮。
可是问题是定都长安虽然地形占优势,利用西北边疆开拓,但是有两个问题。
第一,关中地区在唐朝就已经显示出其弊端:粮食无法自足,而且长安处于北方风沙十分大水源也是很贫瘠,再加上如果定都长安,那么长安城里面的居民势必会增多,面对众多需要的水和粮食也就非常多,虽然大家很痛恨隋炀帝为什么会修大运河,其实就是为了能够让群里的百姓能够吃饱饭,不过他由于太急功近利,而导致失败了。以前要同时又面临青藏高原和蒙古高原的两大军事压力,现在西面又多了一个西凉国,可谓三面皆是强敌。
第二,就是长安现在还不在浩成手里,所以就算是定了,也要等以后收复再说。所以定都长安直接给否了。
支持定都洛阳的大臣是因为第一、如果只是比较地理优势,洛阳并不比长安差。如果但从防御的角度来讲,洛阳其实比长安更有优势。
洛阳本身是一个盆地,北枕黄河,隔河遥峙太行、王屋等山,又有北面的邙山作天然屏障;南有险峻的伊阙,再南遥峙熊耳、少室诸山;西控崤、函之险;东扼虎牢、黑石等关;中有土壤肥沃的伊、洛平原,粮食足以自给。故洛阳是一个“控以三河,固以四塞”的形势要地,汉代的张良也曾赞扬过洛阳的地理优势。
而且洛阳地理位置属于易守难攻,要想攻打必须先要通过周围的是城市,但是周围的城市皇帝往往会把守重兵,进行层层防守。
所以,在历朝历代洛阳都是皇帝定都的首选位置。首先最早的夏朝斟鄩,商朝的西毫,西周,东周,西汉初,东汉,曹魏,西晋,北魏迁都洛阳,隋朝建都,唐朝,武周后梁迁都,后唐迁都,后晋等这些朝代在此建都,可见这洛阳是历朝皇帝的钟爱。
可问题是洛阳有一个明显的劣势,那就是它作为一个盆地。如果被包围,很难做长期坚持。因为它地方就这么大,哪怕都用来种粮食,也不足够长期消耗。虽然隋炀帝修建了大运河,专门用来运粮食。但如果大运河被切断,洛阳就可能陷入死地。到时候,就只能等着被包饺子,所以这个方案也给否了。
至于定都汴京的大臣则认为自秦汉以来,全国的政治、军事和经济的中心偏于西北地区。而唐中期以后,受安史之乱的影响,关中地区战乱频发,水利失修,农业生产受到很大影响,进而导致人口衰减,经济衰退。而相比之下,黄河下游城市的经济地位却在逐步提高。
到了宋朝,由于地理和国防的关系,军事和政治重心仍然在西北地区,但是在经济方面,汴京经过五代十国以来的发展,既是南北交通中心,也取代长安、洛阳成为经济的中心。因此,北宋王朝定都于汴京。
北宋初年,不少大臣都曾建议建都长安或洛阳,而宋太祖赵匡胤却决定建都于汴京。这当然是从经济上考虑的,也考虑到粮食运输的问题。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