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174章 迁都北京 整顿军队 (4 / 6)
作为首都城市,必须要有方便的交通运输条件,便于粮食运输。唐朝的都城长安的粮食供应全靠运河。但是在唐代,因运河年久失修,长安的粮食经常供应不上,这不利于都城的安全。
但北宋的都城汴京也存在无险可守的危险。因汴京地处平原,而北宋的大敌是辽朝。一旦辽朝的骑兵南下,不数日便可抵达黄河,而渡过黄河便直面汴京。
所以对于汴京无险可守的不利之处,宋太祖赵匡胤的方法就是既然要建都于此,势必要驻守重兵,故而北宋禁军一半集中在京师附近。而另一半军队分散在全国各地,这种“强干弱枝“的**显然是为了配合建都开封的需要。
关键问题就是汴京是宋朝这群遗老遗少的所在地,尤其是众百官,大多数就是扎根再此。他们可不希望把都城迁往别处。
而最后这一派就是支持浩成迁都北京的大臣,绝大多数是燕军旧将,且家眷等大多数皆在北京,诸将无不希望能迁都回北京,一来可以光宗耀祖,二来一旦迁都北京,那么大明朝的武勋集团的地位就会永远占据最重要的位置。
其实浩成内心也想迁都北京也是因为浩成当燕王的时候,就是在北京,这里就是他的封地,也是他造反政权的大本营、根据地,可以说,对于这片土地,浩成是有着非常深厚的感情的。而且,经过他这么多年的苦心经营,这里的相关设施已经成熟,所以,在这里建立自己的政权的首都很是方便。
其次是浩成他对汴京没有什么好印象,虽说浩成拥有侠王的美名,但是也只是在燕地一带,极受百姓爱戴。而浩成初入汴京之时,汴京臣民对前朝大宋,尤其是宋孝宗普遍的忠诚、而对浩成本人的冷淡,令他很不舒服。
而且辅佐宋孝宗的多为江南,河南等人士,浩成即位后,在汴京杀戮过甚,唯恐结怨太深,有损执政基础。从稳固皇位考虑,返回其发迹之地似乎更为有利。
北京,则是浩成就藩的旧国,也是他崛起之地,“群众基础”非常不错——至少浩成自己是这么觉得。而且北京的紫禁城已经在前朝之下建成,迁都北京可不用再大兴土木。
再者虽说浩成是奉天靖难,但是作为背负篡弑恶名的非法夺取皇位者,尤其是宋代文人的自有度太大,他们从浩成登基起开始就开始不停地造谣。
尽管浩成设置了锦衣卫,可以抓捕散步谣言的百姓与文人,但是浩成明白自己必须为恢复名誉而奋斗,他不能做一个平平淡淡、普普通通的“守成之君”,必须应创下“丰功伟绩”来证明自己虽然得位不正,却远比理所当然却平庸碌常的合法继承者更雄才大略,国家到了他手里,更辉煌、更有前途,他脑子里一直缠绕着这念头,所做每桩事皆以此为出发点。
浩成希望以北京为基地,干一番平定宇内、拓疆辟地的大事业。
重要的是北京距离长城很近,中央政府可以有效地管理和调动军队抵御侵略。中国的外患首要是北方,其次是西北面,而北京在军事指挥上的优点是处于后方的南京以及长安、洛阳、汴京四城无法比拟的。
同时,以天子戍边的气势以及皇宫和后世皇帝陵寝俱在前线的事实,使朝廷上下在面对危机时更有抵抗的决心;就像历史上明代的土木堡之变、事后明朝就坚决地组织了北平保卫战,而不是像西晋、北宋一样放弃北方。
重要的当时的北京,在浩成的管理之下,土壤肥沃,河流纵横,是农耕的一个合适地点,粮食产量高,供给足,特别适合军队的大规模驻扎,以及居民的长时间繁衍生息;尤其是收复燕云十六州后,浩成就上书朝廷疏通大运河,如今已经实现了较为成熟的运转,交通已经变得非常便利了,所有,可以将江南的大量物资运往此地,方便快捷。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