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德宗皇帝轶事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十五章 德宗皇帝轶事
  德宗皇帝生母原太子妃沈氏在安史之乱长安沦陷后被叛军送到洛阳,洛阳光复后代宗皇帝已经派人找到她,因战事紧急没有送回长安。史思明叛军进攻洛阳,洛阳再次沦陷后沈氏就失踪了。代宗皇帝一直苦苦搜寻,终其一生都没有立皇后,以此来表达对沈氏的思念。德宗皇帝登基后,就尊失踪的生母沈氏为皇太后,并派出以睦王李述为奉迎使,工部尚书乔琳为副使的寻亲使团,在全国各地进行寻访。高力士有养女高氏住在东京,她对宫中的事很熟悉,平日颇有“白头宫女在,闲坐话玄宗”的癖好。女官李真一认为她就是传说中的沈太后,于是向寻亲使团禀报。德宗皇帝知道后欣喜不已,当时沈家的老人都去世了,已经没有认识沈太后的故人,所以皇帝就派宫女和宦官去验视。那些宫女和宦官本来就不认识沈太后,仅凭年龄相似便确认了,希望能使皇帝高兴。高氏开始的时候一直否认,但那些验视的人还是强行将她请入宫中。高氏被安排住在上阳宫,皇帝派上百个宫女来侍奉,还送来很多金银珠宝和御用之物。面对琳琅满目的宝物,在宫女和宦官们的劝说下,高氏就势承认自己是沈太后了。高氏的弟弟对姐姐冒充太后的事很担忧,怕连累整个家族,就将实情向朝廷禀明,皇帝指派高力士的养孙樊景超去探视,他看到高氏以太后自居,就问高氏何苦将自己放在砧板上。左右侍者叱樊景超出宫,他称有旨命令左右侍者下殿,当侍者都离开后就将高氏用牛车载还回家。皇帝怕后人不敢再提供有关沈太后的消息,赦免了相关人员的欺诈之罪,称宁愿被骗数百次,说不定就可以寻访到太后了。虽然以后皇帝又被骗了好几次,但沈太后一直没有寻访到。

  代宗皇帝很念旧,对身边的宦官很宽容,允许奉命外出办差的宦官收受礼物。有一次宦官到一个妃子娘家送皇帝的赐物,代宗皇帝得知回赠宦官的礼物很少时很不高兴,认为轻慢出使的宦官就是不尊重皇帝,那个妃子很害怕,连忙用私房钱进行弥补。从那以后外出办公差的宦官就公开索要礼物,丝毫没有顾忌。宰相在政事堂办公时都要准备一些钱物,宦官来宣旨时,宣一道圣旨要给一件礼物。到外州县办差的宦官更是过分,宣圣旨收钱财变成天经地义的事,就像收税一样名正言顺,办完差事回京往往都满载而归。德宗皇帝决心要改革这个陋习,他等机会下手杀鸡儆猴。大历十四年宦官邵光超给淮西节度使李希烈赐旌节,回来时李希烈不仅送了奴仆和马匹,还送了七百匹绢和两百斤茶叶。皇帝得知后就抓住这个典型案例进行严肃处理,邵光超被杖打六十下后被流放。那些还在归途的办差宦官得知消息后,立即将收受的礼物都直接丢弃在荒山野岭中,从此宦官办差再也不敢索要礼物,即使给也不敢收,这个歪风邪气被彻底整治。

  德宗皇帝在未登基前曾担任天下兵马元帅带领诸镇军队并联合回纥军队光复洛阳,期间发生了一个外交事件,使他对回纥心存恨意。当时还是雍王的德宗皇帝到达陕州后带领高级僚属去会见回纥可汗,见面时可汗指责雍王没有拜舞,双方争执不下后回纥方面用强,以失礼为由将雍王的高级僚属药子昂、魏琚、韦少华和李进拉出去各鞭打一百下,以雍王年少不懂事为由免于处罚。雍王一行被遣送回唐军大营后,魏琚和韦少华当晚就死了。代宗时期回纥军力强盛,朝廷多有依仗,所以这事就不了了之。建中元年八月振武军节度使留后张光晟杀死了回纥使者突董等九百多人,成为当时的重大外交事件,德宗皇帝在处理张光晟时高高举起轻轻放下,堪称外交高手。代宗皇帝在位时突董做为回纥使者带领使团长居京城,由于回纥国力强盛,朝廷对回纥人很客气,即使有违法行为都没有追究,所以九姓胡人都假冒回纥人在长安欺行霸市为非作歹,回纥人和九姓胡人已经成为长安城里的公害。德宗皇帝登基后,就从清除根源着手,将回纥使团请出长安城,让带上九姓胡人打道回府。回纥使团人多辎重也多,到达振武后滞留数月不离开,不仅向当地官府索求大量的生活物资,使团人员还放马践踏庄稼,振武百姓心怀怨恨。张光晟想截杀回纥使团夺取随行的巨额财货,但因使团人员众多而没有轻举妄动。当时回纥新任可汗莫顿贺对国内的胡人部落进行清洗,随行的胡人不敢回去都想半道逃离。突董对这些胡人管理很严,他们既不敢回去也不敢逃,所以就向张光晟求助,请求杀死使团里的回纥人。张光晟看到回纥使团内部四分五裂,就乘机向朝廷上奏,要求乘回纥内乱之际截留使团的财货,不让这些财货回到回纥。虽然朝廷没有准奏,但张光晟摸准皇帝的心思,他和副将设计做局,在拜见回纥使团时故意不施礼来惹怒突董,他俩遭到突董的鞭挞后带兵报复将回纥使团的人员全部杀死,那些胡人也没有幸免。他们将回纥人的尸体堆成京观,让特意放生的两个胡人回国禀报,称回纥人鞭挞大唐大将,试图攻占振武被诛杀。德宗皇帝事后只将张光晟调任为右金吾将军,当回纥提出抗议要求处死行凶者时,朝廷才将张光晟贬为睦王傅来回应回纥的抗议。因回纥国内形势不稳,新任可汗没有再进行追究,朝廷赔偿回纥帛十万匹、金银十万两后就了事了,张光晟为德宗皇帝出了当年的那口恶气。

  陆贽是皇帝的亲信,与皇帝感情很深,他担任翰林学士期间,朝廷的很多决策都出自他的提议,因此被誉为內相。德宗皇帝在路上遇到百姓奉献瓜果,历经磨难的皇帝很欣喜,打算授予献瓜的百姓散试官头衔。陆贽谏言官爵不能轻授否则会带来很大的流弊,对献瓜果的百姓可以赏赐钱财,而不应该赐予官位。皇帝认为散试官是虚衔没有大碍,陆贽指出当下因为朝廷财赋不足,对立功之人在物质方面的赏赐有限,已经导致官爵赏赐泛滥。在这种情况下提高官爵位的含金量是必须的,如果对献瓜果的百姓都赐官位就背道而驰了,并且会让立功之人误以为朝廷将为国捐躯与献瓜果等同,会破坏激励机制。前宰相卢杞是皇帝的宠臣,虽然受朔方军节度使李怀光的弹劾被贬为新州司马,但皇帝对他依旧很庇护,陆贽批评卢杞奸邪致乱的定论很不合皇帝的口味,特别是他的定论还暗含对皇帝任用奸佞之人的批评。

  德宗皇帝在山南行宫储藏诸道贡献之物,为怀念长安皇宫内被乱兵洗劫的琼林和大盈两个宝库,他让人在仓门前挂上琼林大盈库的匾牌。陆贽谏言皇帝私藏宝物,而没有将宝物赏赐给立功之人,会寒了前方将士的心,不利于平定叛乱。皇帝应该以天下为宝物,散小储而成大储,损小宝而固大宝。德宗皇帝欣然接受陆贽的劝谏,将匾额摘除了,至于是否将收藏的财宝赏赐立功将士则没有下文。在奉天期间陆贽还建议德宗皇帝下罪己诏谢天下以感人心,德宗皇帝下罪己诏后全军将士人心振奋。

  陆贽屡屡上谏,经常会触犯皇帝的威严。德宗皇帝为了适度拉开彼此的距离,没有让陆贽入相,直到贞元八年陆贽才担任中书侍郎、同平章事。河南、河北和江淮四十多州发升大水灾,溺死两万多人,陆贽请求派使者去振抚。皇帝认为上报的损失不大,立即商议优抚会诱发骗取朝廷钱财的事来,振抚的事可以先缓缓。陆贽再次上奏,认为很多地方官员根据皇帝的喜好行谄谀之事,对皇帝喜欢听的事就夸夸其谈,对皇帝不喜欢听的事就大事化小,这样就使朝廷难以做出正确的决策。他针对皇帝好财的癖好特意指出,要用钱财来收拢人心,只要人心向着皇帝,何愁钱财不再来。皇帝在陆贽的劝说下同意派使者去振抚,但他提出淮西节度使李希烈一直没有向朝廷纳贡,这次振抚就不派使者去淮西。陆贽又上奏称当年秦国和晋国是世仇,晋国发生荒灾时秦国还施以援手,皇帝应该怀柔万邦,施以德义,宁可人负我,不可我负人,以显示朝廷的宽宏大量,在陆贽的不懈劝谏之下德宗皇帝派出使者到灾区进行慰问。

  陆贽的行事风格比较直白,认为上不负天子,下不负才学,别的都可以不予考虑。他为了报答皇帝对他的知遇之恩,在宰相位上对朝廷的错误决策极力劝谏,不仅得罪了许多同僚,也惹得皇帝很不高兴,贞元十年被罢相转任太子宾客,贞元十一年受户部侍郎裴延龄的诬陷再被贬为忠州别驾。陆贽被贬官后,德宗皇帝对宰相不再信任,各类官员都由自己选用,宰相们只是进行文书制作而已。皇帝毕竟生活在皇宫里,对外面的情况不是很了解,于是身边人对他的决策影响很大,像户部尚书裴延龄、翰林学士韦执谊等人深受皇帝信任,他们插手朝政实际权势压过宰相。

  德宗皇帝在经泾原兵变回到长安后,对神策军等军中将士以卫从有功而赐名兴元元从奉天定难功臣,并让地方官府进行优抚。军士因此恃恩骄横欺凌百姓,凌驾于地方官府之上,甚至侮辱官员,在衙门里砸毁案牍。府县官员如果对作乱的将士进行处罚,就会被扣上打压功臣的罪名贬官流放,以至于地方府县官员都装聋作哑不敢处理。军士的名头可以带来如此意想不到的额外福利,许多市井富户就行贿在军中挂名以捞取好处。德宗皇帝在贞元七年下旨,军中吏士与百姓之间发生的诉讼案件,一律由府县地方官府处理,小案件通报所属军队,大案件要上报朝廷。军士如果欺凌地方官员,由御史台处置;地方官员如果对军士实施鞭挞侮辱,则要贬官流放。

  肃宗皇帝时期宦官李辅国执掌禁军,开启宦官管理禁军的先例,代宗皇帝在位时宦官执掌禁军已成为惯例。德宗皇帝登基后剥夺了宦官的禁军统领权,由白志贞担任神策军使,但泾原兵变中白志贞表现得极其无能,神策军毫无战斗力,德宗皇帝回到长安后禁军指挥权重新回到宦官手中。贞元十二年朝廷任命宦官监句当左神策窦文扬、监句当右神策霍仙鸣为护军中尉,监左神威军使张尚进、监右神威军使焦希望为中护军。原先朝廷在禁军中设置六个统军职位,地位与六部尚书相当,用来安置退位的藩镇节度使,他们的任命诏书都写在麻布上以示尊贵。窦文扬认为护军中尉就是原先的统军,要求宰相下诏书时写在麻布上。当时窦文扬和霍仙鸣两人权倾朝野,藩镇中很多将领出自神策军,台省里很多官员出自他俩的门下,即使宰相对他俩的要求确实不敢轻易拒绝。麻布诏书颁发后,翰林学士郑絪奏言称古代封王任命宰相才用白麻布写诏书,称为降麻,他质问任命中尉的诏书要降麻,皇帝仅仅是宠信窦文扬偶尔为之,还是要将此作为惯例。德宗皇帝得知后就对窦文扬说,武德和贞观年间宦官最高担任员外将军同正,穿三品以下五品以上红色官服的宦官没有几人,后来李辅国破坏了规矩。启用宦官担任禁军统领不能不说是他有私心,如果用降麻任命宦官担任禁军统领,世人一定会认为是宦官通过胁迫皇帝取得的。窦文扬被扣上大帽子后连忙叩头谢罪,德宗皇帝下令烧毁麻布诏书,并对郑絪进行称赞,宰相都不能拒绝宦官的要求,他的上奏使皇帝得知真实情况。宦官专权一直是中晚唐历史中被后人批评的弊端,德宗皇帝对窦文扬和对郑絪的一席话,表明中唐时期的宦官势力是皇帝刻意扶持形成的,宦官执掌神策军是皇帝的主动抉择,而不是皇帝向宦官势力屈服的结果。

  德宗皇帝很爱财,特别是在奉天逃难期间更有对财物匮乏的切身体验,所以很注重对皇宫内库的充实。藩镇节度使根据皇帝的偏好特意进贡财物,称为“税外方圆”或“用度羡余”,以区别于正常向国库缴纳的赋税,这样就可以名正言顺地进入皇帝的内库。这些额外的进奉来源有正常税赋的截留、对百姓增加的税赋、被克扣的官吏俸银和地方土特产销售所得,地方官员以内库进奉为名收刮钱财,而上缴内库的数额仅占实际收取数的十分之一左右。为了讨皇帝的欢心,江西节度使李兼每月进奉,西川节度使韦皋每日有进奉,常州刺史裴肃通过进奉升迁至浙东观察使,开创州刺史进奉的先例。宣歙节度使刘赞死后职位空缺,判官严绶暂时接管事务,他用尽府库的钱财进奉,被任命为刑部员外郎,开创地方官员幕僚进奉的先例。

  白居易的《卖炭翁》是一首揭露唐朝宫市剥削百姓的著名诗篇,而宫市正是发生在德宗皇帝在位期间。原先皇宫里需要采购物品时,由官员负责到集市购买,实行公平交易钱货两清。从贞元十三年开始,宫中采办物资由宦官负责,称作宫市,宦官们在集市里强行采购,采购价格稍低于正常价格。再后来宦官们干脆派出数百人散布在集市中,对看中的货物就称宫市强行征用,经常是付数百钱拿走价值数千钱的货物。更过分的是宫市交易不支付货币,而是用旧绢等货物进行抵值,而且进宫缴纳的宫门税和运费还要卖方承担,算上这些税费卖家往往要赔钱。曾经发生过卖柴农夫因宫市被逼殴打宦官的事,引起德宗皇帝的关注,对当事宦官进行处理,并对当事农夫进行安抚,但宫市还是继续存在。贞元十四年徐州节度使张建封入朝针对宫市的流弊向皇帝上奏,皇帝为此询问户部苏侍郎,苏侍郎为迎合宦官的意思,称宫市解决了京城无业游民的生计问题,皇帝轻信苏侍郎的回答,对宫市之事不再过问。京兆尹吴凑多次上奏揭露宫市的弊端,要求宫中物资采购交由府县官员经办。宦官集团进行反击,称吴凑反对宫市是右金吾都知赵治等人在幕后操纵,于是赵治等人被流放。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