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嗣皇帝(6)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二章 嗣皇帝(6)
  礼部上下大小官员异常紧张,禅让大典谁也没见过,书本上即使有记录也是语焉不详,没什么实际指导作用。太上皇和新皇帝怎么步入会场,座次怎样安排,才能让老皇帝不觉冷落,新皇帝不觉轻视;大臣们要如何跪拜行礼,才能既表现对老皇帝的敬仰,又彰显对新皇帝的尊重;流程要简单而隆重,不能让老皇帝累着,也不能让新皇帝觉得敷衍,这些都是大事,丝毫马虎不得。而像玉玺、传位诏书、贺表如何摆放,各环节的时间长短,新老皇帝的着装等等也是需要周全考虑,做到尽善尽美。礼部的官员都是明白人,知道轻重,有现成规条的就按照执行,没有就秉承着“尊老”的宗旨进行创新,终于搞定了禅让大典的所有安排,并顺利通过了乾隆帝的审核,被批准照此执行。

  嘉庆元年(1796年)农历正月初一,这一天终于来到了。

  八十六岁的乾隆帝很早就乘轿舆到宫中各处佛堂去上香礼拜。在乾清宫西弘德殿用过早膳,乾隆帝率皇太子颙琰前往奉先殿等处举行祭祖仪式。这些前期活动结束时,天也逐渐亮了,好在天公作美,风和日丽,阳光灿烂。

  举行禅位大典和登基大典的太和殿内外已布置妥当,太监和宫女们进进出出的脚步声此起彼伏,空气中弥漫着隆重而紧张味道。皇帝出行时随行的仪仗队被列在太和殿前,五辂、驯象、仗马、黄伞盖、云盘、龙亭、香亭等这些显示威严和奢华的仪仗用具被依次摆放在午门外。而太上皇乘坐的步辇摆放在太和门外,演奏中和韶乐、丹陛大乐、内导乐的乐队则被分别安排在太和殿前檐下、太和门内及午门外。

  太和殿内正中御座前的拜褥给新皇帝跪拜准备的,东边的诏案上摆放着传位诏书,西边的表案上则是礼部官员呈奏的传位贺表。太上皇帝御座左右设有两个几案,象征无上皇权的“皇帝之宝”玉玺被内阁学士和大学士自乾清门请出,就放在左边几案上。

  两位大学士站在太和殿檐下,身着崭新朝服的王公大臣和文武百官按身份等级依序站在殿外,朝鲜、安南(越南)、暹罗(泰国)、和廓尔喀(尼泊尔)等属国使臣依次站在百官之后。

  万事俱备,只等两位“主角”登场了。

  良辰已到,依然一身皇太子服饰的颙琰从毓庆宫出发,到乾隆帝的寝宫养心殿,迎接太上皇乘坐轿舆来到太和殿后面的中和殿。按照惯例皇帝每次登临太和殿前,都要在中和殿接受办理庆典的工作人员的先行九叩朝拜,以免这些人因忙于各自的庆典工作而礼数不周,这样这些人才能各司其职,放心去做各自掌管的事情。

  中和韶乐的元平之章曲的悠扬乐声自太和门外隐隐传来,乾隆帝身着黄色龙袍,外罩紫貂端罩,头戴红绒结顶的玄狐暖帽,帽上嵌着一颗硕大的东珠,神采奕奕地起身从后门进入太和殿,缓步登上大殿内正中七级高台,慢慢转身环视众大臣,然后在皇帝宝座上坐好,皇太子颙琰则在殿内向西侍立。

  乐声忽止,只剩一片宁静肃穆,大殿台阶下传来“啪”、“啪”、“啪”三声清脆的鞭响,这叫“静鞭”,是告诉群臣皇帝即将驾到,庆典就要开始,请立即保持安静。当丹陛大乐奏响庆平之章曲时,皇太子颙琰站在殿中,率领王公大臣和文武百官和属国使臣向太上皇乾隆帝行跪拜大礼。乐声稍息,担任宣表官的两位大学士自表案上奉传位贺表,跪在殿檐下,高声诵读。皇太子颙琰在礼部堂官引导下在乾隆帝宝座旁跪下,左边大学士从左侧的几案上捧起“皇帝之宝”跪递给乾隆帝,乾隆帝亲手将这一象征至高无上权力的玉玺交到颙琰手中,颙琰跪接后则递给右边大学士,放在右侧的几案上。乐声又起,颙琰起身回到殿中率领王公大臣和文武百官行三跪九叩大礼。礼毕,礼部堂官宣布禅位大典完成。此时大殿台阶下又响起三声清脆的鞭声,在中和韶乐的和平之章乐声的伴随下,太上皇回到乾清宫。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