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嗣皇帝(5)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二章 嗣皇帝(5)
  嘉庆帝的心情一定是五味杂陈,熬了这么多年,终于尘埃落定,幸运地成为最后的“胜利者”,幸福来得太突然。接着,太上皇又用匪夷所思一系列决定让自己变成了闻所未闻的“见***”。太上皇只是名义上退位了,但掌控着军事、人事这些实权,自己只能做些“表面文章”,管理一些“鸡毛蒜皮”的无关痛痒小事,处理结果还得向太上皇汇报。就连一直是皇帝寝宫的养心殿,太上皇都不愿意让出来,还为此找了种种理由。第一是“寝兴六十养心惯”,就是说他在养心殿已经住了六十年,住习惯了,搬家换个地方睡不着觉;第二是“己便兼欲人便”,他居于养心殿,自己方便,也让其他人方便。这里的方便,自然是乾隆帝继续执掌朝政时比较方便。太上皇不愿意搬,谁也没办法,嘉庆帝只好“委屈”地住在毓庆宫。

  嘉庆帝太了解自己的父亲了,如期退位只是迫不得已,是表演给上天看,堵住天下百姓的嘴,强装言而有信罢了。乾隆帝对于权力无比热爱,比起“嗜权如命”的爷爷雍正帝,是有过之而无不及,想让他站着交出权力,没门。

  这个皇帝不好干啊。颙琰也不傻,第二天就上奏表态说,为了祖宗的江山社稷,他可以接受皇太子的”任命“,但是乾隆帝明年归政和改元的安排,自己万万不能听从。他给的理由是,“虽自幼读书,日侍慈颜,粗识典要,但年齿尚少,阅事日浅。”,也就是自己虽然自小读书,在乾隆帝跟前服侍学习,对治国理政有了粗浅的认识,但年轻阅历太少,需要进一步的学习,目前还担不起亲政的重任。所以,他认为比较稳妥的做法是,“臣既蒙恩册立,谨当备位储宫,朝夕侍膳问安之暇,得以禀受至教,勉自策励。”颙琰只想当好储君,每天伺候乾隆帝起居。在乾隆帝百忙中空暇时,接受教诲,努力提高自己。至于何时接班,颙琰请乾隆帝把皇帝做到底,“敬俟我皇父期颐策衍,上仪庆成,惟时载颁成命。臣敢不敬谨祇承。”期颐是指一百岁的老人,等到乾隆帝一百岁了,还没死,就可以颁布谕旨,颙琰才能接班。

  同时众大臣也纷纷上书,劝乾隆帝顺应亿兆百姓的民意,立了储君就无后顾之忧了,不必急于传位于皇太子。就连远在蒙古和满洲的王公们也上折劝解,一时之间,朝廷内外沸沸扬扬,热闹非凡。

  面对皇太子和朝野上下的反对,乾隆帝退位的决心却没有丝毫动摇。他在回复的上谕中表示,他十分理解大家的心情,“即天下臣民,外藩属国,饮和食德,久沐涵濡,实皆不愿朕即归政。”,但恕难从命。原因显而易见,“今若因群情依恋。勉遂所请。则朕初心焚香告天之语。转为不诚。是实难以听许。毋庸再行渎请。”,如果答应了百姓与朝臣的请求,没有如期退下来,则违背了当初对上天的承诺。所以,乾隆帝还是坚持按照自己的计划如期退位,传位给颙琰。大家的心意我领受了,这件事到此为止,以后就不要再讨论了。

  对于颙琰和满朝文武大臣的挽留,乾隆帝自然十分满意,但他也怕群臣”误会“了自己,在挽留时用力过猛。乾隆帝在上谕中再次明确表示他只是退位,而不是退休。作为太上皇,他依然要“一日不至倦勤,即一日不敢懈弛。”地继续发挥“余热”,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所以,“归政后,凡遇军国大事、及用人行政诸大端,岂能置之不问?仍当敕几体健,躬亲指教。嗣皇帝朝夕敬聆训谕,可以知所禀承,不致错失。而大小臣工,恪恭尽职,亦可谨凛遵循。”太上皇乾隆帝每天继续管好大事;皇帝嘉庆帝每天聆听训谕,向老皇帝学习如何工作才能不犯错;诸位大臣们都恪尽职守,安心做好本职工作。朝堂之上,各按其责,“岂不更为亘古未有之盛事。”

  看来,乾隆帝对他的安排非常满意,他甚至还希望嘉庆帝效仿他的做法,当“上跻耆寿”时,可以“亦如朕之举行归政,明彰典礼,大廷授受。”只可惜,嘉庆帝执政时间根本无法和他老爹相比,也就谈不上禅让了。

  于是,一场旷古罕见的禅让大典,紧锣密鼓地开始准备。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