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当太子(7)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一章 当太子(7)
        满文是“满洲之根本”,皇子们必须学习,以示不忘本。教授满文的师傅叫做“谙达”或“塞傅”,学习的内容有《清汉对音字式》、《清文启蒙》、《三合便览》等教材,传授的方法是先学读音,再学写法。清前期和清中期,皇子们的满文造诣颇深。康熙帝、雍正帝和乾隆帝均可使用满文朱批满族大臣奏折或用满语流利交流,自是与其自小认真学习满文的成果。现在我们从清宫档案的满文朱批诣旨中仍然可以看出嘉庆帝、道光帝和咸丰帝的满文水平极佳,其字体优美,行文流畅,也可见其“功力”。

        同满文一样,清朝非常重视皇子们的骑射。顾名思义,骑射就是骑马和射箭。由于清朝是“马上得天下”,所以对皇子们的骑射武艺的训练非常重视。教授骑射的师傅被成为“外谙达”,是从八旗大员中遴选的武艺弓马超群之士。每位皇子配有五名“教练”,负责教授皇子的骑射功夫,并为其的管理“训练”用的鞍马和弓箭等,有时还要“教演鸟枪”的使用。拉弓练射,是皇子们每日功课之一,类似于我们现在学生们的体育课。紫禁城里无法跑马,皇子们的马术在每年的秋荻狩猎中获得训练和提高。

        学习期间,皇子们丝毫不敢放松大意,因为上书房离皇帝办公的乾清宫很近,皇帝工作累了,出来散散心,呼吸点新鲜空气,一不留神就会溜达到上书房,顺便检查一下皇子们的学习情况。康熙帝把说他“于听政之暇,时时指授,罔或有间。”,此后的几位皇帝都是如此。只是可怜了皇子和他们的老师们,在紧张学习和授课时,还要时刻提防皇帝的突然抽查。

        清朝的皇子们一般与老皇帝都比较疏远,一年也见不了几次面,即使父子见面,也是规矩森严,父皇问什么,儿臣回答什么,不可多说一字,少有彰显学识之时机,但是在皇帝到上书房来考核时就不一样了。对于经史子集中圣人治天下思想,如何理解和运用,可以充分展现一个人的学问、眼界和志向。皇子们都是聪明人,如此近距离地和父皇接触,又可自由发挥,自然不会让这样表现自己的好机会白白溜走。皇帝的儿子多,只有让父皇记住了自己,才有可能被列入太子人选的考察名单,才有可能被委以重任,一步登天。皇子的考核成绩优秀,说明师傅教得好,皇帝高兴了,给师傅升升官,还不是一句话的事儿吗?于是,皇帝的考核,事关老师和学生的命运和前途,促使皇子们认真学习,师傅们倾囊相授,从而形成正规化和制度化的体系,不断将皇子的教育事业推向新的高度。

        其效果显著,雍正帝、乾隆帝和嘉庆帝等皇帝都出自这套体系的培养。纵观满清王朝统计中国二百六**,历经十朝,无论是前期的康乾盛世的辉煌,还是后期输掉鸦片战争的没落,但其各朝皇帝无一荒唐怠惰,昏聩无道,即使到了末期大厦将倾,如光绪帝等,也还是能够做到相对勤政。追根溯源,这与清朝不仅高度重视皇子的教育而且教导有方,有极大的关系。

        乾隆朝时入直军机处、翰林院编修赵翼在亲眼目睹皇子读书教育的实际情况后,曾这样感慨:“本朝家法之严,即皇子读书一事,已迥绝千古。”此评价虽有拍马之嫌,但也客观属实。

        有意思的是,皇子们也是九年制教育,与我们现在的九年义务教育时长相仿。一般情况下,皇子在十五岁时会被皇帝封爵,从而结束了繁重而漫长的学习生涯。但如果封爵后没被安排具体的工作,依然需要每天到上书房进修,只不过要求不再那么严格了。

        “潜力股”永琰就是这些刻苦学习的皇子们中的佼佼者。

        永琰自小聪明好学,乾隆三十年(1765年),老皇帝南巡途径杭州,时年只有六岁的永琰作了一首《咏龙井》的小诗,其中的一句“泉雷忽凝雨,竹春不知秋”,乾隆帝非常喜欢,陪驾的大臣们也认为是佳句,而交口称颂。要知道,乾隆帝最喜欢的“业余”活动就是作诗,有多喜欢呢,他一生的诗作在四万余首,可以说是历史上当之无愧的诗作“高产”冠军。但写得多不一定水平高,乾隆帝写了那么多诗,却没有一首被后人记住或传诵,也算是个不小的奇迹了。但小永琰的这句诗,不仅文笔精炼,意境悠远,更是恰好无意间投中乾隆帝所好,真是太妙了。

        根据乾隆帝的要求,永琰六岁入上书院从师开蒙学习。兵部侍郎奉宽和工部侍郎谢墉被乾隆选为皇十五子永琰的汉学师傅,负责教授其学习经史子集、先帝圣训和今体诗。满文的学习和骑射的训练,则由满洲大臣和侍卫大臣负责。那时,清朝皇子教育制度已经成熟,永琰在传统而严格的读书学习中,度过了其少年时代。

        永琰虽然六岁时“牛刀小试”才华初展,但他自认天赋平常,所以学习刻苦勤奋,异常用功。史载他“以勤学闻名”,“以不学为戒,故三冬甲夜,孜孜于退食之时,游情于圣贤之籍”。他每天坚持读书,即便是三九寒冬,深更半夜,还手不释卷。永琰的诗作中有“夜读挑灯座右移,每因嗜学下重帏。”和“更深何物可浇书,不用香醅用苦茗。”的诗句,可谓其当时苦读的真实写照。

        比起其他的皇子,永琰的学习成绩当然更为优秀。由于当时没有量化的考核机制,我们只能从一些历史记载中管窥。《嘉庆朝实录》中说他可以做到“英词炳蔚,援笔立就,动成典则。”,也就是写文章时意思表达准确,不仅词句优美,辞藻华丽,而且一气呵成,写作过程用时很短,写出来的文章篇篇都得“优”,都是“范文”。还说他“年十三,通五经。”。古代人读书,讲究一个“通”字。读”通”的要求很高,要会背,会讲,还要会运用。十三岁时,永琰已经将“五经”烂熟于胸,达到了读“通”的标准和境界。对于诸史通鉴,永琰竟达到了“上下三千年,治绩目了然”。

        学业上的成绩,奠定了永琰政治生涯的基础,但更为重要的是,在此阶段永琰结识了一位高人。正是这位高人,帮助年轻的永琰打通了登上了最高权利的道路。

        【本章阅读完毕,更多请搜索墨缘文学网;http://wap.mywenxue.org 阅读更多精彩小说】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