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当太子(5)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一章 当太子(5)
        但永璂十三岁时皇帝和皇后“感情破裂”了。据《清史稿·列传·后妃》记载:“(乾隆)三十年,从上南巡,至杭州,忤上旨,后剪发,上益不怿,令后先还京师。”皇后在陪同乾隆帝南巡到杭州时,公然违背乾隆帝的意愿不算,居然还自己剪发,犯了大忌。乾隆帝龙颜大怒,认为皇后是“突发疯迷”,将皇后先行送回了京城。此后,乾隆帝虽然没有正式剥夺其皇后称号,感情上已经“恩断义绝”。第二年,皇后就死了,乾隆帝下旨按照皇贵妃的规格办理丧事。

        此等变故,永璂自然受到牵连。不但太子没当上,就连皇子封爵也别想了。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永璂卒,无爵。

        剩下的四位皇子,均为庶出。已经为立储之事折腾了几十年的乾隆帝,此时已经不可能再有嫡庶之间了,只能从他们之中挑选一位品格高、能力强的儿子来做未来的皇帝了。

        他将这四位皇子仔仔细细端详一遍,这才发现,他们各有欠缺,好像谁都不是理想的人选。

        皇八子永璇,时年二十七岁,在几位皇子中年龄最长,人也聪明,但是举止轻佻,刚愎自用,“公子哥”做派十足,做事任性狂放,想怎么干就怎么干,毫无责任感,还总是处理不好和别人的关系,没什么人缘,曾受到乾隆帝的公开斥责。最关键的问题是,永璇患有足疾,严重到什么程度,是不是影响走路,不得而知,但足疾导致的仪表欠佳,却是致命,仅此一点就令其绝无入承大统的可能。泱泱正统大国的皇帝的,外表光鲜很重要。这位皇子虽无缘皇位,但一口气活到道光十二年才去世,年八十八岁,是乾隆所有皇子中最长寿者。

        皇十一子永瑆,时年二十一岁。与“公子哥”永璇不同,永瑆则是一位“艺术家”,他的诗文精洁,书法遒劲,为海内所共推。他的书法造诣很高,有多高呢,如果将清朝的书法家排排名次,前五名中一定有他。《啸亭杂录》中记载,永瑆“名重一时,士大夫得片纸只字,重若珍宝。上特命刊其帖,序行诸海内,以为荣云。”乾隆也喜欢研究书法,经常到他家去交流探讨,还自豪地将永瑆的书法作品刊刻成字帖,下发到全国各地,让国人临摹学习。

        但是“艺术家”的想法和做法往往与常人不同。身为皇子,锦衣玉食,最不缺的就是银子。永瑆有“库积银八十万”,但却偏偏“持家苛虐”,“日用菲薄”,过日子吝啬的要命。马死了,他不让埋,而是拉到厨房,让全家上下吃了好几天马肉,将老婆的嫁妆都锁起来,每天只让老婆喝粥度日。

        更严重的是,永瑆“天性阴忮,好以权术驭人”,具体表现是“唯知逢迎权要,其上眷稍衰者,即骂詈之。”,说永瑆只知道故意迎合乾隆的心意说话做事,皇帝看谁不顺眼,他不仅马上和那个人翻脸,还要再踹上一脚。

        永瑆的那点“小心眼”和“小聪明”,岂能瞒过“身经百战”的乾隆帝,乾隆没有择其为储乃情理中事。

        永瑆于道光三年病逝,享年七十二岁。

        咱们再来看看乾隆帝最小的儿子皇十七子永璘,时年七岁。在乾隆三**(1773年),乾隆帝开始认真思考建储时,与永琰同母的永磷年龄尚小,无法考察是否具有未来帝国君主的潜力。但是,就其成年之后的种种表现而言,永璘最具皇家子弟“不务正业,游手好闲”的气质。《啸亭续录》说他是“不甚读书,喜音乐,好游嬉。少时尝微服出游,间为狭巷之乐。”。不爱读书,喜欢音乐,爱好游乐,不守规矩,经常换上便装,去花街柳巷享乐,这活脱脱就是一个“标准”的纨绔子弟的形象。估计他老爸乾隆帝会被他气个半死,“深恶之”,对他深恶痛绝。

        最绝的是,永璘颇有自知之明,深知自己在乾隆帝心目中的地位,倒也安分守已,不对皇位有任何非分之想。据《啸亭续录》记载,乾隆晚年时,永璘曾笑曰:“使皇帝多如雨落,亦不能滴吾顶上。惟求诸兄见怜,将和绅邸第赐居,则吾愿足矣!”。即使天上下起皇冠雨,也不会砸到他的头上。只要把和珅的府邸给他,他就心满意足了。别说,嘉庆帝扳倒和珅后,“以酬昔言”,还真的把和珅的府邸赐给了这个胸无大志的弟弟。

        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五十五岁的永璘在晋封亲王后不久去世。

        最后,我们来看看本书的主人公,时年十三岁的皇十五子永琰。这是一个比较平淡的人,在永琰身上你找不到突出的优点,同样也找不到突出的缺点。但相比之下,永琰在与其他的几位皇子的横向比较中,德才算是比较好的,最起码是及格了。当时的人们评论起永琰,也是颇多赞誉,说他“饬躬读书,刚明有戒,长在禁中,声誉颇多”,“勤於学业,而人望所在”,“为人沉重,处事刚明,皇帝宠爱,朝野想望”,更有人称赞其“度量豁达,相貌奇伟,皇上以类己最爱,中外属望焉”。虽然各种说法中不乏谄媚的味道,但总体上还是可以反映出时人对永琰的真实看法。

        在乾隆帝看来,选择永琰也许并不是最佳,但却是最好。

        名义上有十七个儿子,或早亡被命运淘汰,或因事获罪被运气淘汰,或因达不到要求被乾隆帝淘汰,唯剩一人,虽不太优秀,但各项指标及格,只好选他了。

        其实,当时六十三岁的乾隆帝身体健康状态良好,“康强尚如昔日”,来日方长,并不急于立储。但是,“国不可一日无君”,立储是关乎“国本大计”的头等重要的大事,关乎政权的平稳交接,搞不好就要“血雨腥风”,朝廷内外大小官员甚至平民百姓都将其视作政局是否稳定的“风向标”。乾隆帝多年的“不作为”,已经引起臣民的种种猜测和不安,举国上下议论纷纷。同时朝中有些“自以为得忠臣事君之道”的官员总想借立储之事“博他日之富贵”,抗命谏诤。这些都使乾隆帝倍感压力。于是乾隆在无十分把握的情况下,勉为其难地选择了永琰,完成了建储的任务。当然采用的是秘密建储的方式。

        【本章阅读完毕,更多请搜索墨缘文学网;http://wap.mywenxue.org 阅读更多精彩小说】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