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意拾遗 疾法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心意拾遗 疾法
        在心意拳十六字练法中,第七个字叫“疾法”,这个疾,有写做“奇”的,有写做“急”的,我个人还是喜欢“疾”这个字。

        古人有一句名言“疾风知劲草,板荡识忠臣”,这个疾风不仅有快的意思,还有一种连绵不绝的韧性在里面,这类似我们内家拳师所追求的劲。

        心意拳老师说:“老师打老师,手快打手迟”,在这个“疾”里面,要求我们要有七快,也叫七疾。

        七疾一般来说,在心意门里面有两种解释,第一种就是:“手疾,眼疾,身疾,步疾,意疾,进疾,腿疾”,这是就是在手眼身法步的基础上,加上意疾,进疾,退疾罢了。

        七疾的另外一种说法是“大形过人”,就是我们身体的七拳都要快,而且是合成一块的快,它就是:“头疾,肩疾,肘疾,手疾,胯疾,膝疾,足疾”。

        在大形过人这句话里面,大形指我们的身体,特别指我们的整体,这才是大形,过人的意思就是“打人前胸,看人后背”,让你的劲能透过对手的身体,造成深层次的伤害。

        为什么要“打人前胸,看人后背”呢?这个理论来源于对劲的科学分析,提出这个理论的人认为,劲的路线是一个抛物线,它的顶峰应该在我们接触到对手身体以后出现。而不是在接触到对手的同时出现,当我们把目光看到对手的后背的时候,刚好可以让劲的顶峰作用到对手身上。

        现在问题来了,假如我们用枪射击一只兔子,我们的眼睛是应该看兔子呢?还是应该看准星呢?

        答案是越过准星看兔子,那我们应该看兔子后面的杂草吗?当然不能,否则兔子就会脱靶。

        我们在实战中,不看着我们的对手,而看着对手的后背,这可行吗?除非我们是斗鸡眼,或者我们跟马某国大师一样,已经练到不看人的境界啦。

        抛物线理论只是理论,在实战中,劲的发放就在接触的那一个点上完成,劲释放的时间很快,甚至是零点几秒,不可能有一个平滑的抛物线出现的,也许是一个炸弹,放射性爆炸,更适合描述劲的发放。

        我们刚开始打拳的时候,总是没法把力量集中到一个点上,即使身体有了整劲,也无法把劲发到一个点上,要想劲发的好,就得需要老师喂劲。

        我曾经听一位拳击手说过,一个拳击手最亲近的人,就是他的靶师,因为他的技术,都是他的靶师磨练出来的。

        我们可以三个月教会一个人打拳,但要磨练出一个好的靶师,甚至需要几年的时间,在职业比赛中,了解一个人的靶师很重要。

        在拳击的打靶练习中,拳手是不允许攻击无靶部位的,还要应对靶师的攻击,打靶时候,不仅练习打的准,还要练习身体的反应和灵活度。

        老的太极拳推手和拳击的打靶要求差不多,它要求:“师不炫,徒不发”,师不炫的意思是师父不能炫技,把徒弟推动东倒西歪,甚至使用擒拿技术,让徒弟痛苦不堪,那都不是真正的推手。

        真正的推手练习,师父主要就是喂劲,当徒弟化不开,出现“断续处,凸凹处,缺陷处”,师父就会把徒弟推出去,这是对徒弟的一种提醒。

        徒弟在整个推手的练习中,不能发劲,更不能把师父推出去,就是要被师父推到绝处后,让自己的身体本能被激发出来,这样才是真正的喂劲。

        传统武术的训练,有他自身的规律,我们在不知道内涵的情况下,很难从形式上去判断它的高低优劣。

        传统武术对疾的训练,不是看我们出拳有多快,而是要看我们在接触中,甚至缠抱中,有多快,这种快,应该叫“灵敏度”吧。

        心意拳拳谱上说:“灵机一发如弹仇”,有一些老师说:“弹仇是弹丸写错了吧”。我想也可以理解成:“以弹击仇”,这样的灵机一动的“疾”才是真正实战的疾吧。

        【本章阅读完毕,更多请搜索墨缘文学网;http://wap.mywenxue.org 阅读更多精彩小说】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