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心意拾遗 正法
据古代道家的文献记载,人的一生要经历“四断”,也就是是这四断,让我从神沦落成人,甚至最后变成了鬼。
在四岁的时候,我们要经历“胎息断”,我们的呼吸变得越来越浅,从深深的腹式呼吸变成用胸腔呼吸,道家认为我们开始出现先天和后天的分别心,从混沌变成了无极。
在八岁的时候,我们要经历“仙骨断”,我们脊椎骨下端的尾骨开始分裂,我们开始有了仙和凡的分别心,从无极变成了太极。
在十二岁的时候,我们要经历“识神断”,我们进入了青春期,我们的下丘脑开始飞快成熟,它是我们的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中心,我们开始有了男女的分别心,从太极变成了两仪。
在十六岁的时候,我们要经历“任督断”,我们的任督二脉分离,开始有了人我的分别心,并且可以繁衍生息,从两仪变成了四相。
我们传统武术的身法,就是从后天返先天的方法,就是续断路,接天梯的过程,比如我们的搭鹊桥,下鹊桥的提肛,上鹊桥的舌顶上颚就是连接任督二脉的。
我们的熊形竖项,主要就是玉枕穴有上提之意,这就是连接我们的下丘脑的,对治疗自律神经紊乱和内分泌失调有很好的效果。
我们的“抽胯”能连接我们的“仙骨”,让我们的尾闾和骨盆聚成一体,咱们内家拳都讲“抽胯”,但具体怎么抽胯,很多老师讲的都不一样。
究其原因,对抽胯的理解上,有两种不同的内涵,一种认为:“抽胯是向后上方抽”,这种抽胯的方式讲“胯合丹田”,它的表现就是打起拳来,屁股特别突出,左右摆动,显得十分性感。
向后上方抽胯,动作看起来轻灵,身体很难沉下去,身体有斜无正,拳架缺少支撑力,经不住冲撞。
抽胯的抽就是“抽腰带”的抽,它的水平的抽,咱们心意拳讲“鹰捉四平”,就有“顶平,肩平,胯平,膝平”的意思,只有水平的抽胯,我们的身体才有支撑力,身体的重量才能沉到脚底。
鹰捉四平在古代拳谱里面叫“鹰捉视平”,就是出手要跟对手的视线平,只需高视平,中视平和低视平,就是高中低三种不同的架子,跟手法没有关系。
我们发现传统武术在传播的过程中,很多名词虽然失去了原来的意思,被人赋予了新的内涵,这些内涵也是古人练功经验的载体,也值得我们吸收。
武术的传承,不是拳谱的传承,也不是拳理的传承,更不是拳架的传承,而是拳谱,拳理,拳架里面所凝结的师长们练功的经验。
我们讲抽胯要平,同时还要有个包胯,在传统武术的练习中,身体阳的一面,往往是不动的,用阴的一面去合阳的一面,在练习抽胯的时候,我们的大腿外侧要保持稳定,不能变形。
能调整好胯,则肩自然就能调整好,抽胯和裹肩是同时完成的,肩膀的运动是有胯的运动带动的,很多初学内家拳的人,总是喜欢耸肩,你只要让他把胯松开,则肩也就能沉下来了。老师父常说:“龙腰开,熊膀出”。
咱们心意拳十六字练法的第八个字是“正”,这个正是“内气的正和形体的斜”的统一,内气的正就是中心线要直,形体的斜是身体向中心聚集而形成的自然现象。
没有内气的正,架子无骨力,没有支撑力,没有形体的斜,也不能做到节节贯穿,但要注意,斜中要有聚,无聚不成斜。
【本章阅读完毕,更多请搜索墨缘文学网;http://wap.mywenxue.org 阅读更多精彩小说】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