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人文景观 (2 / 19)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四章 人文景观 (2 / 19)
        禹甸神州,悠悠北庭,文化摇篮地,史册西域篇,兵家征战地,丝绸集散场。口龙化石,遥记原始社会;出土陶器,感知草原文明,逮及书契,地名始繁。西汉屯田车师后部,设金满城;初唐设大都护府,置建庭洲。统辖诸县,地跨天山北境,节度边陲,守护中国门楣。栉风沐雨,两千余载;屹立戈壁,气贯长虹。故城惜毁战乱,精魂犹存;热土焕发新姿,雄风不减。壮哉,祖国西陲锁钥;盛矣,北丝绸路明珠。

        北庭居天山北境,陆路要冲,军事重地,虎卧龙藏。以蕴涵之厚重,鋳古城今辉煌;承历史之重任,辖广袤之疆土。历朝俊彦翩来,高贤流寓,文星炳焕,武贲杨威。张骞首通西域,遗踪尚在;耿恭领衔校尉,屯田车师。来济遣戌庭州,血染沙场,常青出师平叛,战功赫赫。更有民族精锐,本土材杰,贯氏家族,三代豪雄,尤以贯云石雅慕中原,尊崇儒学,精制散曲,蜚声文坛。岑参以幕僚之身,居北庭写边塞诗名扬天下;僧加萨里以大德之位,译大乘佛经无数繁衍宗门。谪臣中纪晓岚勘地营垒,致北庭旧址重现;林则徐遣伊犁过境,燃守疆爱国之心。果真谓,文则大魁天下,武则威震边关。溯自清代,国力衰退。奸宄当道,外侮猖狂.后宫霸而帝王弱,廷阙腐则国势危。九州浩劫,焉存皮毛之附;举国多难,北庭岂能独安!民国期间,蒋家独裁;黎庶居危,哀鸿遍野。军阀盛贼,霸疆祸庭而民罹难;匪首乌酋,分裂祖国则众恚恨。兵匪掠抢后堡子,盗贼嚣张民凄惶,廛宅劫踏,怨声载道。

        斗转星移,山河重整。大军西进,拨云见天。于是北庭重诞,尽除曩昔之痛;额首庆幸,同沐解放之光。倡崇仁尚义之美俗,启厚德载物之慈航。振纲纪于廨署,享国泰而民安。迨及改革奔雷苏大地,春风化雨遍北疆。北庭俊杰,锐意开拓进取;百业隆昌,立志奋发图强。矗崇楼,修康衢,富民经济驰四境,优惠政策迎客商。贤者勤献策,富者乐解囊。民簇团结共拼搏,百业兴旺谱新篇。

        观夫风物,北庭地脉祥和,风光雄劲,大漠舒展,绿洲绵延。天山为其屏障,融雪浸润田畴。稻麦黍菽,粮食高产,马牛羊驼,牲畜兴旺。水源充足,鱼虾肥美,阳光充足,瓜果香甜。煤炭储藏,饱含无线热力;石油丰富,加速经济腾飞。森林广布,自然生态优越;草原辽阔,毡房牧歌高亢。刺绣独特,技法高超;食品纷繁,能调众口。白皮大蒜,味醇香辣;特产红花,保健奇珍;胡麻籽油,香彻肺腑;塞上宽粉,绿色佳肴;食蔬水果,畅销异域;品类颇多,难尽其详。是百姓生计无虞,西域内外蒙惠。乃天地之精华所钟毓,平川灵秀之蕴藏。虽处漠地,仍多旖旎。

        至于汉唐文物,琳琅满目;遗珠断玉,不失大观。宏伟博馆,收藏奇珍异宝;三面城墙,俱合盛唐建制。天山北麓统帅部所,大唐威严繁荣气息。能淘开元通宝,更存唐兵洞屋。城中漫步,昔日衙署塔庙街市依稀可辨;残砖碎石陶片俯身则拾。蒲类州印,铜狮陶兽,纷纷出土;玉石镇纸,花砖瓦当,件件称奇。辗转城西,大寺宏深,高昌回鹘王室寺院,北庭都护府址毗邻。上下三层洞窟,左右梵天塑像。壁画彩色纷陈,菩萨低眉垂首。读经变故事,赏题记胸怀。乃研究新疆古代宗教文化艺术建筑之珍贵实物资料,是维护祖国统一反对**之爱国主义教材。流连其中,客纷纷而驻足,气盎盎而扬眉。

        徜徉北庭,客子多思。移步换景,感触良多。农村新貌,居民院宅幢幢。黉门棋布,春风桃李芬芳;崇尚经典,师宗先贤模楷。诗书画交相辉映,老中青姹紫嫣红。生态园林,百花竞艳;湿地揽胜,翠鸟翱翔。芦苇湖水溶溶,芳草绿茵萋萋。天地园崭新天地,千佛洞千佛慈悲,和谐园人天共处,五彩湾五彩斑斓,北庭园万象弥漫,师古道丝路枢纽。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斜晖西坠,歌声悠扬。白叟垂钓,童子嬉戏。晚霞映大地,灯火耀辉煌。

        嗟夫,世事存兴衰之变,北庭有大小之分。其古城盛时称金满城,衰时称破城子,复归盛况,今吉木萨尔是也,为小北庭。其为大都护府时,辖地天山以北辽阔疆土,向西直指碎叶,李白婴幼于兹,为大北庭。今世何世,今人何人,当以大视野,写大风流。庭者,维汉哈回各族一家;观乎,丝绸之路横贯全境。昔时为长安——天山廊道路网之驿站,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今日沾一带一路福泽,挾深厚物质精神生态优势再展雄风。抚今追昔,上承先贤之懿德;遥领神韵,下开雄健之宏图。各族团结,四海为友;五音合奏,共乐共忧。策马走边陲,守土有责;举杯对明月,慷慨而歌。

        歌曰,北庭巍巍兮,如柱如梁。岁月悠悠兮,焕发新光。四海承平兮,福祉无疆。翘首而歌兮,人寿年康。盛世之民丰兮,凤翥而龙骧!吟怀激荡兮,共谱华章。

        赵永壁老先生的一首《北庭赋》浓彩重墨,文采飞扬,高度概括,详实详尽地写出了北庭几千年来的发展历史及盛败与兴衰。

        近几年,由国家组织的文物考古人员,对北庭故城,进行保护性的开掘。使这座故城永久地显现出它的历史价值和作用。

        另外,每年都有很多国际国内的专家学者到此考察,还有大量境内外游人前来参观旅游。

        交河故城遗址

        交河古城遗址,距离笔者常住地只有一百多公里路,因此,经常带领朋友和境内外客人到此游览。所以,对交河故城遗址较为熟悉。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