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四章 人文景观 (1 / 19)
人文景观
在车师古道,2000千多年的历史发展中,由于政治,经济,文化,军务等活动的开展。也因商务、经济、文化交流以及战争等因素,留下了诸多遗迹、客栈遗址等人文景观。
北庭故城遗址
北庭故城遗址,坐落在今吉木萨尔县以北12公里的北庭镇。因笔者曾是一名宣传文化工作者,曾多次到访过。
从**驱车,沿着乌——奇高速公路,向东200多公里,到达吉木萨尔县城,继续向北行驶八九公里,进入北庭镇境内,在此向西行驶两三公里即到。
该遗址,据守车师古道最北端。是唐代设立的北庭大都护府所在地。1983年1月13日,被**批准为全国第三批国家级保护单位。
该遗址,北与古尔班通古特大沙漠接壤,南倚天山,扼守东西交通要道,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当时,突厥语称“别失八里”,意为五城。
据史料记载:公元649年唐置庭州。703年设北庭都护府,解琬为首任都护。709年北庭都护晋升为北庭大都护,杨和任北庭大都护。辖区包括天山北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西面到大咸海。733年设节度使,管辖天山、瀚海、伊吾三军,其中瀚海军就住于北庭城内。9世纪后属西州回鹘。13世纪属蒙古,史称“鳖思马大城”。宪宗时曾置行尚书省。1295年在此设别失八里都元帅府,有新兵人屯田戍守。据《明史.西域传扎》记载,永乐年间,北庭已成荒城。由此可断,北庭毁于元末明初。
故城为长方形,分内外两城。外城周长4596米,南北西三面城墙残存,残高约3——5米,为夯土建筑。有马面、敌台、角楼和护城河环抱。内城周长3003米,厚约10——15厘米不等。故城破坏严重,各种建筑物和路貌不明。新中国成立后在城内曾出土大量板瓦、筒瓦和莲花纹方砖等,其形制与唐长安、洛阳两京出土相似。并在城西北角出土唐代铜质官印“蒲雷洲之印”和铜狮、石狮、葡萄纹铜镜、“开元通宝”、刻花石球、佛像残块、下水管道及陶器、陶片和瓷片等。故城规模宏伟,防卫森严,这与北庭故城作为当时统治天山以北的政治、军事、文化中心的地位相吻合。
唐代大诗人岑参,出任北庭都护判官时,在北庭西郊迎候西征将军封常清率军回返,写下一首《北庭西郊侯封大夫受降回军献上》:“胡地苜蓿美,轮台征马肥。大夫讨匈奴,前月西出师。甲兵未得战,降虏来如归。橐驼何连连,穹帐亦累累。阴山峰火灭,剑水羽书稀。却笑霍嫖姚,区区徒尔为。西郊侯军中,平沙悬落晖。”描写和赞颂封将军率军凯旋归来。
清代大学士纪晓岚,奉命到北庭筹划驻兵之地,于冬天来到这里,只见废城的绕城东西两边北流,在城北五里聚成一个大苇湖,他作诗云:“雪地冰天水自流,溶溶直泻苇湖头。残冬曾到唐时垒,两派清波绿似油。”此诗通过今昔对比,给人以历史的沧桑感。
吉木萨尔本地八十多岁的退休教师、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赵永壁挥毫写下了一首《北庭赋》,两千多字的巨幅宏篇,已被吉木萨尔县文博馆收藏,并书写上墙。同时赵永壁手书毛笔小楷《北庭赋》,随他本人编写的《北庭情怀》诗·书·画集已正式出版。附:《北庭赋》
北庭赋
赵永壁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