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二章 泥流尸身
数日之后在开荒造田午休吃饭的时间,出现一批十人小队六男四女,严格来说应该是从它乡逃饥荒来的刚好路过此地,衣着破烂草鞋都没了脚后跟,女人们头上缠绕着一圈黑布,看着不像是汉族,我们暂时称他们为难民。正好撞上了集体生产队,难民们看到生产队伍的时候个个惊喜交集,在远处站了半响发现没有敌意并上前来讨口水喝讨口饭吃。队长刘望三是个好心人,了解情况后看他们落难逃荒至此也心生怜悯,并安排了送饭的妇女们在多准备几口吃的。难民们感动的稀里哗啦,不知道怎么回报生产队领头的一位老者抹去眼泪就跪在地上,刘望三看事发突然来不及搀扶就顺势跟着跪了起来,大伙端着碗筷在旁边看着都不说话,只见难民中一个长发少年急忙跑过来扶起刘望三,并开口说:“叔不要这样,我们逃荒数十天,今日感恩你们给口饭吃有口水喝,救命之恩,永不敢忘。”说完之后深鞠一躬。刘望三拍了拍了少年的肩膀,泛起一层细灰,想必也是日夜兼程,脸都没赶上洗一把。
后来队长才了解到原来他们来自裕缃村,是个罕世的民族,会说流利的普通话(以上为虚构,不存在任何歧视和偏见)在他们故乡因长年干旱致使庄稼颗粒无收,长发少年名译:侃濮(在他们族谱上指开朗阳光之意)后来他们开始远途逃荒之旅,带领他们的是之前那位老者,是他们现在的族长,最开始他们有十三个人,途中另外三人同乡因长期饥饿不胜体力,最终倒地不起就驾鹤西去,后来只走出了剩下他们十人。除了老者和侃濮另外四男四女是夫妻关系,其中有两个是兄弟,另外两个皆是同乡逃饥荒而来,在他们那里逃饥荒不会一家人全部走一起,而是朝不同的地方方向走去,以防万一全家人饿死在路上,只有分散朝不同的地方去找饭吃,这样如果一方发生了意外,另一方得以生存就可以确保有个后。
一行人赶上生产队的吃午饭时间,刘望三给他们按常人的食量单独分放食物,这些人行恩礼之后狼吞虎咽的吃了起来,队长看着他们吃的干干净净,觉得应该没饱就又分发了一部分食物给他们。差不多吃饱喝足之后,队长叫来几人用砍倒的树枝简单搭建了避风篷让他们休息。队长在说明他用意之后一行人住进了简易篷中倒头便睡没一会就传出了鼾眠声。
生产队在吃完午饭稍作休息之后又开始砍木伐地,他们分十人前去一棵棵砍倒大树,十个人在用锄头铁锹来把树根挖出,剩下的人把砍倒的树和挖出来的树根全部移到一边,抛出一片光地就可以多种一口粮食,最后生产队在种植季节到来之前开荒出了两亩左右适合种植粮食的土地,生产队把这片开荒出来的土地命名为“汗地”。
过后这群人除了老者不能干苦力之后,其余的人力都给生产队帮忙,这事村长知道后想让他们全部搬来村子里安家,可他们因为习俗风异怕影响到村里他人,并在原始森林向西方向一公里处驻扎了下来。完工当天刘望三队长带着大家打了两个野猪和一头麂子给大伙改善伙食,熬成两锅大肉汤让全村人都有汤喝有肉吃。
随着春季到来,作为开荒造田劳动力中他们出了不少力,队长刘望三并特意安排了全部生产队前去帮他们建设家园,在他们原来居住的地方又往西方向前进了一公里,那里土地肥沃地势平坦,最重要的是前有小溪流在生活上很是方便。生产队给他们搭建了五间木屋,他们最终算是安稳了下来。
那时候的脉龙村几乎是靠种植旱谷来解决温饱问题,旱谷(旱谷是一种生长在旱地上的生态类稻谷,旱谷珠矮,杆细产量很低,但在那个时代比较普遍。另1964年袁隆平开始研究杂交水稻,在1973年杂交水稻以袁隆平为首的三系配套并成功培养,杂交水稻成功问世,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解决了数以万计的人吃饭问题,是当之无愧的伟大共和国功臣。)
那时候旱谷种子下后,经过漫长等待,无数个夜晚生产队队员轮流值班管制,那时候野猪,老鼠、麂子多,庄稼地都要派人把守,每值班人员发放一支老火杆(舂火药的炮枪,一米五多长,近距离伤害很大能在短时间内轰倒一头两百斤以下的野猪。)终于汗地上的粮食成熟了,丰收季节收获更是满满,同样两亩地在山脚下的旱谷产量就低的可怜。丰收之后给刘老队长激动得用别扭的普通话给大伙说着:“我们队从去年开荒种植粮食来看,后山森林种植旱谷产量非常可观,所以我决定继续带领大家开荒造田,争取在种植季到来之前在开上三五亩地,明年好收成大伙就分的多,家里人吃得饱,但山下虽说产量不乐观,但大伙也不能放弃,种下一扭种子长出三粒大米,那也是一口粮,我们加油干!”大伙一个劲鼓掌,连连叫好。
我爷杨壮实心想着这粮食我们大伙一起种出来,我们没多少还有一部分得往上交给**,心里是特别堵得慌,于是他约好刘卡买等天黑之后想办法去粮仓偷点粮回来煮纯净的大米粥喝,这天天吃玉米沙配两把米给人都吃傻了。说干就干俩人一拍即合,就等夜晚来临。饿怕的杨壮实这想法是早两年就开始有了。
杨壮实精的很,知道刘卡买腿脚不便就让他想办法去偷了他二哥家仅有的一只大母鸡,拿去一起烤了。这刘卡买对杨壮实这个唯一的朋友更是言听计从,这不等月亮爬到头顶,知道他二哥去庄稼地值班去了,就一拐一拐走到了他二哥家院子里。看准了睡在鸡窝里的大母鸡一把抓住又迅速拧断母鸡的脖子,叫声都没有,扑腾了一下翅膀就断气了,刘卡买虽然性格孤僻,但人不傻,他随后用手指撮成梅花现状在地上来回按了几个印子,看上去就像是猫狗踩过一样……
另一边杨壮实也不含糊,偷偷溜到大粮仓的外面伺机作案,这生产队的粮食都是集中安放,因为要随时观看仓内情况,避免有老鼠去啃口袋吃粮食,所以这大门常年不关,连把锁都不配。等时过五更看守仓库大门的人放困睡着的时候,杨壮实跑进去心也没多贪扛了二十斤纯粮大米撒腿就跑,这些年没出现过有人偷粮的情况,村里就只安排一个人看守,这看守的人更是没一点戒备心,这次他估计要挨一顿数落,搞不好要被扣生产分,那粮食就分得少,杨壮实一边扛着粮跑一边想着。
等杨壮实和刘卡买汇合的时候,刘卡买流着哈喇子在汇合点睡着了,杨壮实看着刘卡买手里抱着的死鸡,鸡都凉硬了,毛也没拔,叫醒了刘卡买,俩人带了一个土锅就往山下河边走去,借着月光俩人很快来到大河边,他们找了个阴暗靠背的地方,这里就算他们烧火发出的光线也不会被山上值班的人员看到,村子更不用担心,两人找来几块石头搭建了个小土灶就生火煮粥,那大母鸡懒得拔毛就带着鸡皮一起撕下,连同内脏一起埋进沙子推了。等大米粥煮开,鸡肉烤好天逐渐亮了起来,两人一顿狂塞猛吃,一锅粥喝得一点不剩,鸡骨头又被两人捡起来埋到沙子堆里去,在河边躺了一时杨壮实拍着撑圆的肚子说到要是天天有米粥大肉吃那这辈子就不**算白来。刘卡买在旁边惬意的笑着,终于东方太阳缓缓升起两人藏好了剩下的大米就一摇一晃的回家去,好像什么都没发生过一样。
后来事情在村子炸开了,第一次发生偷粮丢鸡的情况,村子集合大家伙一起开会,这村长操劳着一口方言说:“昨晚些,是那个狗日捏偷偷跑克偷粮,还尼玛扛走了二十老几斤,这几年村子虽然人人吃过半饱,但也从没出现过这种情况,你们大伙想想这哪尼玛是人干出来捏事?”
刘卡买他二哥也参加了这个大会他带有哭腔的说:“我呢村长啊,你这回得给我做主啊,我家就才有一个大母鸡,一个啊,被那个癌温收(要死的)偷了,这让我怎么搞啊?”说完刘卡买他二哥二十多岁的人就哭了起来。
这村长语气着重的说:“你那个事情我们搞清楚了捏,哪角印明干着是被老夜猫子抬走了(野猫)这个事情我们也莫得办法,你朗个大大人就别哭妈喊娘了。”说着村长拿起老烟斗抽起了旱烟,脸上情绪变得惆怅又低落。
看到这情况,杨壮实缓缓说了句我觉得怕是被那些侃濮他们一伙偷走了,这些人虽说帮了我们好大忙,这二十老斤粮够他们吃一阵子了。但防人之心不可无这话老村长你可得注意呐!这村长一听这说,感觉有道理啊,立马就安排人前往后山去搜查去了。杨壮实心里那叫舒坦啊。
开荒种地还得继续,矛头指向了侃濮那些人,刘望三虽然相信不是他们干的,但也插不上话,就带着生产队上山开荒去了,这一去啊,活干到中午,就在生产队队员抛一棵老树根时,下面密密麻麻埋满了人骨头颅,那队员吓得扔掉锄头就跑,大喊大叫着“鬼啊,鬼啊,死人了”没多大功夫就跑没影了。
侃濮他们应该被人去搜查过房屋,现在他正带着他们族长走着过来,刘望三上去搭话了一番,大概解释了个差不多,陪同老者一起来到这棵树桩根下勘查了起来,老者说到这死人埋在红毛树下(云南普遍树种,皮厚树硬,烧香拜佛的香就是用这树皮制作)死后无坟无碑,碑没口向,怨气沉凝此地大凶,队长不妨听我一句让人抬几个石头建个墓碑,开荒绕道,逢日清明让人来烧两根香火,方保平安。
杨壮实这可听不下去了,我们跟随***核心主义思想,这废四旧,打倒一切人鬼蛇神,你不要来这瞎吓唬人,说着就拿起锄头跳进坑中,两锄头就盘出一堆白骨,就在这时天地间霎是地动山摇,噼里啪啦响声绝耳,生产队人摇摇晃晃平衡难稳,一个个栽倒在地,砍到一半的大树顿时倾斜倒下,瞬间砸伤几人,叫喊声一片,人声中有听到人们在喊“杨壮实你个日憨包,尼玛吃饱撑的你去盘什么骨头,这下好了惹怒山神,要拉我们陪葬了。”杨壮实从坑中爬出,大喊着:“说尼玛三个蛋,往宽敞的地方跑,实在不行抱紧大树,这尼玛是地震了。”
杨壮实一边往开阔处跑,一边喊着让他们跟紧自己,才缓过来两分钟不到,第二次震动再次惊起,一群三四十号人跌跌撞撞跑出了两百米来到较为宽敞的地方,紧随着身后半个山体倾斜而下,地震引发了山体滑坡,呈排山倒海之势朝杨壮实他们倾泻下来,摇晃不定、震耳欲聋的啪啦声吓得跟在后面的几人傻傻愣住,瞬间被泥土森木掩埋,杨壮实和几个存活下来的生产的队员一直往东方向跑出。终于在不到十分钟时间,世界安静了下来,队员们看着没踪影的同乡人们一个个爬在地上打滚哭得撕心裂肺,杨壮实回过神来查看人员不到二十来个,也找不到队长刘望三,杨壮实给爬地上痛哭的人说:“别孬哭了,你们赶紧下山找人来救人,快点快点啊!”说完,杨壮实朝刚刚塌方的地段走了几步,他知道尽管叫来一百个人也无力去救出埋在地下的人,半个山体倾倒滑坡,比人粗的树干横七竖八的措杂在泥土中,这种情况就算找来十抬挖掘机没个三五天也别想挖出一个尸体。
“举头三尺有神明”这话在我理解中是:撇掉阴间的东西不谈。神明是指人们要学会尊重和敬畏自然,与自然和睦相处。
杨壮实不知道说什么好,他带着生存下来的人往山下走。同年四村八舍差不多死在这次地震中的人多达三千五百多人。杨壮实也在那场灾难中离开了脉龙村,十几年来杳无音讯。
改革开放之后,人民生活水平越来越好。杨壮实身穿白色衬衫,在年近四十时重回故乡,看上去沧桑了很多。身边多了个穿着朴素一头黑色长发的女人,女人稍有微胖的手中牵着一个小男孩,看上去差不多有十一二岁左右。
【本章阅读完毕,更多请搜索墨缘文学网;http://wap.mywenxue.org 阅读更多精彩小说】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