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二章 明末火器 (2 / 4)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四十二章 明末火器 (2 / 4)
        明神宗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赵士祯仿西域鲁密铳制成新式火枪,改良了发火装置,在枪床的尾部装上了钢刀,近战时作斩马刀用。

        同在这一年,赵士祯还发明了迅雷铳,其特点是转轮发射。还是在这一年,赵士祯参照西洋鸟枪和佛郎机制成掣电铳。这种火枪采取后装子铳式,共有5个子铳,各6寸长。子铳事先装好,作战时轮流装入枪管中发射,射击速度明显加快。

        在图册中,方楠看到了明末机械生产,和加工能力的精巧和先进。

        他把玩着火铳,琢磨着要不要给每个家丁再配上一杆。

        赵士桢设计的挚电铳,虽然是后装火铳,通过使用子铳,提高了装填的速度,但与佛郎机火炮一样,存在着气闭性差的问题。

        如果将迅雷铳燧发机构的设计保留,将铅子制造成前生那个时代的子弹头型,在里面加装火药,虽然仍是由铳口装弹,但是没有了类似于,弹壳的子铳设计。

        不但省去取出子铳的麻烦,还免去了只能使用六个子铳,返复装填到尴尬。

        将火药装入弹头中,这样就可以打一颗装一颗,非常省事,但是,使用这种设计,就必须在铳管中刻划膛线,不然的话,打出的子弹会翻滚飞行。

        而有膛线的好处是“不但能提高子弹的射程,而且能够提高火铳的射击精度,如果在击锤和引药池旁,加装防风外罩和一个拇指大的引药筒,使其的开关与机括相连,这样在放铳前,不但省去了装填引药的步骤,而且还遮光防风。

        只要勾动机括,引药筒的漏口便会做出一瞬间开启,又马上关闭的机械动作,将少量的火药漏入引药锅中。随着机括的勾动,击锤才会在引药筒关闭后落下。

        这种设计的优点是,火药疏散的洒落在药池中,使击锤擦出的火星,更容易点燃引药,降低了哑火率。

        唯一的缺点就是,每天都要检查两次火药筒内的火药,是否仍然保持干燥,如果受潮结块,会堵塞漏口。

        火铳所有部件的**,在这个时代,都有相对应的成熟工艺。

        前生,方楠在一个公园中,仔细的观察过一门抗战时期的火炮,并且还数过炮管中的膛线是三十二条,所以才知道炮管是双层结构,内管壁厚只有五毫米(二战100毫米91式榴弹炮),外管只有一公分厚。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