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四十二章 明末火器 (3 / 4)
现代的枪管工艺,大多是使用“合金”棒(并非双层枪管),先打孔再钻出枪膛,而明末这个时代,达不到能将使用铁棒,制做枪管的水平,所以都是卷制焊接枪管。
方楠考虑到膛线磨损的问题,所以设计出的铳管,借鉴了火炮身管的结构,是双层铳管。
内层铳管用五毫米厚的熟铁卷制,方便工坊自制的高碳钢钻头洗光内壁,和后期拉线机刻画膛线。
在这个时代,虽然没有刻画膛线的机器,但却有成熟的机床设备,虽然比不上前生那个时代的车床工能强大,但类似拉出膛线这种简单的机械加工动作,在精密度上,还是能够得到保证的。
外层铳管是由五毫米厚的钢板卷成,提高了铳管的强度。
这样设计的目地,是为了方便更换磨光膛线的铁铳管。
方楠一边琢磨,一边将火铳的设计图纸,勾画了出来。
最后,方楠又在设计图的下方写下:“火铳口径为九毫米,需六条膛线的标注。
方楠重新取出几张纸,在第一张纸上画的是一个铳弹的全图,图中标注了铳弹的结构。
第二张是分解图,图中的铳弹长一寸,不再是圆形铅弹,弹头前三分之一是椭圆形(壁厚三毫米),后部三分之二是内部中空圆柱形(壁厚两毫米),里面装入的是压装成圆柱形颗粒火药,火药中心是直径两毫米的孔洞,发射药是一公分长的颗粒火药块,呈蜂窝煤状,这样可以加快火药爆发的速度。
铳弹中的火药,在发射药爆炸后被引燃,可以使铳弹拥有更长的推动时间,等于延长了铳管,增强弹道的稳定性,提高了射程和铳弹的穿透力。
但这种铳弹在出膛后可能会出现一个弹丸翻转的问题,所以方楠才设计出膛线,不但提高了子弹的精准度,而且保证了子弹出膛后不会翻转。
第三张上绘制的是铳弹装入铳膛后的平面图,铳膛中有圆柱形的发射药,和铳弹,同时标注发射药也同样是圆柱形中心也有小孔。
方楠勾画了一个下午的火铳,和铳弹的图纸,清楚这些设计虽然都还停留在纸面上,但构思和理念,都来自于前世的见识。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