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十一章 (1 / 3)
灵溪镇的西南方向有一坐山,叫柏仙山,据《高舜县志》记载,北宋朝时期,此山的脚下住着一个富翁叫谢柏仙,谢柏仙喜欢柏树,因此他在山上种了许多许多的柏树。
柏仙山北侧的半山腰间,有一块比较大的平地,谢柏仙常常登山到此眺望灵溪镇,如果看见哪家的烟囱不冒烟了,他就会前往救济。谢仙柏离世后,灵溪人为了感激这位扶贫济困、乐善好施的慈善家,把谢柏仙安葬在此山,并把山名改为柏仙山。
在谢柏仙眺望灵溪镇的地方,后人又筑了一亭,叫“望炊亭”,站在亭子里往下看,整个灵溪镇都能尽收眼底,一览无余,数十里内的景物都依稀可辩,极目远望,高舜县境内的山脉如群马奔腾,六十里河又像一条水龙横穿其间。多少年来,不知有多少高舜县的文人墨客,来此饮酒赋诗,一览整个灵溪镇,后来此亭又叫“一览亭”,也不知在哪年哪月,有一个书生在此狂饮后,留下了“此地已穷千里目,何须更上一层楼”。
到了元代,赵国忠做了高舜县令后,率众在灵溪镇修筑城墙,城墙修到柏仙山脚下,为了让柏仙山北侧的“一览亭”等景物留在城内,城墙沿着山脊倚形就势建造,翻过了柏仙山的山顶,整个柏仙山的北侧全部围到了城内,曲折逶迤的灵溪城墙,在这一段最雄伟险峻,高高屹立,巍峨壮丽。
柏仙山的北侧有一个小山丘,因外形像古代盛酒的器皿金樽,灵溪人一直叫它金樽山,金樽山的北边就是漫水溪和漫水桥,南侧有一口古井,口圆腹宽,深及丈余,井沿因磨砺而光滑,石壁缘岁古而生藓。李氏在荷花池的北侧修建道观时开挖了此井,井挖好后,井水一直浑浊不堪,无法使用。
有一年,在李家道观里,一炉丹炼了七七四十九天,正准备熄火取丹,此时静坐在方丈室的李方丈打了个盹,梦见“太上老君”左手拿着一个丹炉,右手指着一口井,然后双手合一,一觉醒来,李方丈明白了“太上老君”的旨意,立即命人把丹炉抬到井口,沉了下去,只见一阵青烟从井里升起,井水瞬间就变得清澈见底了。从此以后,此井的水就一直被灵溪人取用,不管遇到多干的干旱,只有此井的水和坎水河的水永不干涸,因此灵溪人叫它“丹井”。
到了明代,嘉靖皇帝专奉道教,迷信斋醮方术,同时为了神化自己,为自己和父母加封了道号,斋醮的内容自祈雨雪、禳旱涝、祛病除灾以至求嗣延年,抗倭御虏几乎无所不有,同时他还赐给入直大臣道教冠服,百官斋醮时,派御史纠仪,派亲信察其不虔者。随着崇道之风在全国各地的兴起,高舜县也不例外,当时的高舜县令,考察完境内所有的道观后,发现灵溪镇现有的荷花池北侧的李家道观,以及“仙姑洞”等地的道观,规模都比较小,而且都无法再扩建,于是决定另选新址修建一个规模更大的道观。
经过紫阳道长的风水考证,高舜县道观的最佳风水地在柏仙山北侧、金樽山南边的谢氏庄园,于是县政府买下庄园,迁走了谢柏仙的后人,在此大兴土木,道观根据八卦方位,乾南坤北,即天南地北,以子午线为中轴,坐南朝北,供奉道教尊神的殿堂都设在中轴线上,两边则根据日东月西,坎离对称的原则,设置配殿供奉诸神,体现了“尊者居中”的等级思想。
道众住房在宫观的东部,按照阴阳五行思想,东方作青龙,为木,属阳,正符合道士修炼达到“纯阳”,返还于“道”的目的,西部设有配殿,作为云游道众和香客们的临时客房,宫观由数进四合院、三合院纵向铺开,层层院落依次递进,形成鳞次栉比的发展势态,宫观山门前建有影壁和棂星门,影壁具有藏风聚气和避邪的功能,棂星门是观星望气,迎候神仙之处,也叫山门,为三个门洞,这样既符合对称的格局,又寓示进山门,过了三界(无极界、太极界、现世界),才称得为真正出家道士。
穿过山门是幡杆、钟鼓楼、灵官殿、玉皇殿、四御殿、三清殿,东北方向为:财神殿、文昌殿、祖师殿、三官殿,西北方向为:药王殿、娘娘殿、救苦殿、斗姆殿。道观最兴旺时,有百十来号人,人工储水池东、西两边各建了一个,储柏仙山的山涧之水以供道观使用,道观建好后,嘉靖皇帝赐名“金樽殿”。“金樽殿”每天的开销,除了香火钱,还有高舜县的补助款,后来随着大明朝的衰败,“金樽殿”的补助款也越来越少。
到了民国年间,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各地开始开办学校,高舜县也一样,把这个破败不堪的道观“金樽殿”稍作修建后,开办了高舜县的第一所公立学校——灵溪中学。
金家台门的金家祥和孙朝书在经慧书院读了几年后,就进入了灵溪中学,金家祥和孙朝书分别以一、二名的成绩毕业,金家祥考入了高海市的交通大学,孙朝书考入了华京市的京华大学,金家祥毕业后进了江南造船厂,在那儿结婚生子,然后西迁,而孙朝书从京华大学物理系毕业后却去了大西北,具体什么单位是保密的,联系他的信是寄华京的360信箱。
住金家台门的孙家,贝秀琴一共生了五个孩子,四男一女,老大孙朝阳在经慧书院读了几年后,就外出当学徒了,后来在四明市的百货公司工作,老二就是孙朝书,老三孙燕红也嫁到了四明市,老四孙朝坚和老五孙朝勇在灵溪中学毕业后都去当兵了。孙家除了以前有几亩薄田外,贝秀琴的丈夫是治伤寒病的土郎中,一家人勉强度日,后来老大、老二、老三工作了给家里寄点钱。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这是一块用武之地,龙城飞将的传人正在用兵,孙朝书便是其中的一员,这里的地面完全被沙覆盖、雨水稀少、空气干燥,只有一种名叫“马兰”的紫色小花生命力忒强,在这里活了下来,在这个人迹罕至的不毛之地,突然间来了一大群人,虽然有国家的关怀,食品和生活用品会源源不断地从其它地方运来,但戈壁滩里没有水,喝的水要从八十公里以外的孔雀河加压供应,因水里还含有镁等化学物质,又苦又涩,人喝了无不涨肚、腹泻,再好的食物也吃不下去了。
戈壁滩早晚温差大,孙朝书他们初到这儿正值夏末,“秋老虎”肆虐,天气干燥烁热,炎热的白天地表温度在四五十度以上,中午时炎热难耐,可一到夜里冷得都要蜷缩在被子里,戈壁滩多风沙,每刮一天风,天空中的沙尘需要沉降三天。食堂也是在荒漠上临时搭建的土坯房,人员每天几乎是露天用餐的,天气炎热不说,还经常是吃完饭满嘴沙子。
经过了多年的艰苦奋斗,在金少杰出生的那一年,一声巨响打破了这里的寂静,震惊了世界,也是在这一年,孙朝书的父亲在金家台门永远地闭上了眼睛,贝秀琴夫妇的寿坟在柏仙山的南侧已经造好,两具寿材也已经割好,停放在水阁,在孙朝书父亲弥留之际赶到床前的是孙朝阳一家和孙燕红一家,其他的三个儿子忠孝难两全了。
金家台门坐北朝南的三间正屋,东边的那间属孙家,西边的那间以及中间的那间楼上属王家,中间的那间楼下是公用的,除了堆放一些各家的杂物外,还有一个用场是那家有白事,这里用作孝堂。孙朝书的父亲病重后,已在东边那间正屋的楼下给他搭了一张单人床,1964年的10月15日,那声巨响的前一天晚上,夜已经很深了,金家台门里除了孙家,别的人都已经熟睡了,贝秀琴带着儿子孙朝阳,女儿孙燕红跪在孙朝书父亲的床前,人手点燃了一支香,随着几声哭声的响起,被吵醒的邻居们,知道孙朝书的父亲断气了。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