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七章 (1 / 7)
今年的腊月,由于一场又一场的婚礼,让金家台门热闹了许多天,也忙碌了许多天,但也有清净的,就是地主金芝鹏家,由于要划清界线,金芝鹏和刘竺亭夫妇是不参加邻居家的任何活动的。
农历腊月初八的那一天,是中国传统的腊八节,多少年来灵溪镇的过大年都是从腊月初八喝腊八粥开始的,今年的腊八节金家台门里,只有刘竺亭悄悄地煮了一锅腊八粥,当然也只是他们俩自己喝,除了年纪大了喝粥有助于消化外,也在回忆他们的往事。
位于灵溪镇东南方向的南山是高舜县境内一坐比较大的山,山里有许多的风景点,几百年来一直是高舜县境内的灵山仙山,在一个山峰上建有灵溪镇的最高建筑——灵溪塔,灵溪塔的下面建有南山寺,供奉着观音菩萨。在另一侧的半山腰间有“仙姑洞”,“仙姑洞”旁建有仙姑庙,供奉着“仙姑娘娘”,几百年来这里的香火不断,前来祈福的人们源源不断。
当年的金长林买下金家台门的时候也出资重修了灵溪塔和南山寺,每年腊八节的一大早,金芝鹏都会带着长工提一个饭桶,去南山寺喝第一碗的腊八粥,然后再装一桶腊八粥,回到金家台门,分给一家老小喝。
南山寺的腊八粥是用高舜县产的糯米,加红桂莲(红枣、桂圆、莲子)加三豆(红豆、绿豆、黑豆),加冰糖。在南山寺的一口大锅里,由僧人熬制一个晚上,头一碗当然要盛给金芝鹏。
喝腊八粥的习俗来源于佛教,农历十二月初八是佛祖释迦牟尼成道之日,古印度人为了不忘佛祖成道以前所受的苦难,也为了纪念佛祖在十二月初八悟道成佛,便在这天以吃杂拌粥作为纪念。自从佛教传入中国,各寺院都用香谷和果实做成粥来赠送给门徒和善男信女们。
南山寺里的腊八粥,可不是灵溪镇里的每个佛教信徒都能享用的,在每年的腊八节,朱天阳烧给冯家人喝的腊八粥叫麦稀粥,是用野菜加麦粉煮成,不仅状态稀薄,味道也带苦涩,虽有从此告别喝麦稀粥汤苦日子的祈祷,但丰满的理想和骨干的现实总是差得太大。
“二十夜,连夜夜,点起红灯做绣鞋,绣鞋做好拜爷爷”当这个歌谣在灵溪镇的大街小巷传唱的时候,说明时间已到了腊月的二十,从腊月二十起就不叫“日”而叫“夜”,意思是从这天起白天已经很忙没时间做绣鞋了,要晚上点灯加班了。从腊月二十开始,买酒、掸尘、舂年糕、裹粽子、杀鸡宰鹅、买鱼买肉,准备新年穿戴的衣着鞋帽,购置馈赠亲友的礼物等等,灵溪镇的每家每户都会忙得不可开交,唯恐筹措不周,闹出笑话,这是几百年来的传统!
可今年的腊月二十后,金家台门并没有出现过年的忙乐,只有像金少杰这样的学生,放寒假后,让金家台门增添了几分热闹。
到了廿四夜,是传统的小年夜,不知从那一年开始,灵溪镇有了小年夜请灶敬菩萨的传统,灶敬菩萨自上一年的除夕以来就一直留在家中,以保护和监察一家人,到了廿四夜,灶敬菩萨要升天,去向天上的玉皇大帝汇报这一家人的善行或恶行,送灶敬菩萨的仪式称为“送灶”。玉皇大帝根据灶敬菩萨的汇报,再将这一家人,在新的一年中应得的吉、凶、祸、福交于灶敬菩萨手中。因此,对一家人来说,灶敬菩萨的汇报着实具有重大的利害关系。因此,在请灶敬菩萨的食物中,必有糯米做的“湍湍”,以粘住灶敬菩萨的嘴。
到了深更半夜后,金家台门里的人都已熟睡了,只有金芝鹏一个人,把两根外面包上红纸的白蜡烛,当作红烛!还有一碗刘竺亭准备好的六个“湍湍”,放到他家的灶台上,点燃红烛!拜灶敬菩萨!金芝鹏边拜边口中念念有词:“一盏清茶一缕烟,灶神老爷上青天。玉皇若问人间事,为道文章不值钱!”拜完灶敬菩萨,金芝鹏吹灭蜡烛,去睡觉后,今年金家台门的小年夜落幕!
回想当年金长林搬入金家台门后的第一个小年夜,请灶敬菩萨,金长林诵的是宋代范成大的《祭灶诗》“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云车风马小留连,家有杯盘丰典祀。猪头烂热双鱼鲜,豆沙甘松粉饵团。男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婢子斗争君莫闻,猫犬角秽君莫嗔;送君醉饱登天门,杓长杓短勿复云,乞取利市归来分。”诵完《祭灶诗》后,金长林到道地中央放起了炮仗,金家台门的炮仗一响,蒋家台门和李家台门的炮仗也响了。
廿六夜送走钟红梅,廿七夜,葛彩英用一根三、四米长的竹竿,上面用绳子捆了一些竹枝上去,做了一把掸帚,开始掸尘,把屋里的“葛丝氓氓”、蓬尘都掸了一遍,掸完后,葛彩英开始扫地,擦桌子,掸帚即被杜春玲借走,随着葛彩英和杜春玲掸尘的开始,金家台门里的各家也跟着掸了,过年的气息终于有了。
到了廿八夜,灵溪镇里舂年糕了,各大队的大队部里都有糕场,舂的是手工年糕,红旗大队也一样,年糕只有红旗大队的社员可以买,每户最多只能买五斤。灵溪镇的居民户,在西大街有一个糕场,那里有一台舂年糕的机器,舂出来的年糕叫机器年糕。那里的年糕是一斤粮票买一斤四两,二角伍分钱,虽然没有数量的限制,但每家每户的粮票和钱都是有限的。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