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165章 士安评寇准
七月初八,赵恒下诏,以兵部侍郎、翰林侍读学士毕士安为吏部侍郎、参知政事。
毕士安入宫谢恩的时候,赵恒笑眯眯地小声说道:“你其实不用着急谢恩,这只是做个铺垫,很快就要让你入中书主持政务了!”
毕士安赶紧一边拜谢,一边逊辞。
赵恒也不搭腔,看着他站起身,就聊了些朝廷的人事;又说起李沆的早逝,唏嘘了一番;言谈间,赵恒不经意地问道:“要是朕还想再觅一位宰相,你看谁比较适合做你的搭档?”
毕士安似乎早有准备,他几乎是脱口而出道:“三司使寇准天生忠义,才堪大任;先帝时已历任枢要,朝野皆有盛名!若论智谋决断,臣自愧不如。”
赵恒笑着点点头,忽然压低声音说道:“朕听闻寇准脾气过于刚直,同僚往往难以忍受,所以敬而远之,若与卿同掌中书,卿何以自处?”
毕士安平静地回应道:“陛下切勿听信这些闲言碎语!寇准平素以忠义自许,以天下为己任,忧国而忘身,嫉邪如寇仇,所以,士人中鄙陋庸俗之人难以相容;方今天下虽安,黎庶虽众,边境上犹有戎狄跳梁,国内尚有蛮夷不附,致使陛下有宵衣旰食之忧!这正是寇准报国之时。陛下只需亲之信之,则北边可宁,太平可致!”
赵恒显然对这一番对话很是满意。他换了个话题,与毕士安说起了枢密院的人事调整,以及谁来接任三司使比较合适。一个简简单单的谢恩,差不多花了半个时辰,毕士安方才步履轻快地从宫里出来。
拜相的白麻直到八月初七才由內侍宣布。吏部侍郎、参知政事毕士安,兵部侍郎、三司使寇准并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毕士安监修国史,寇准兼集贤殿大学士;同时任命的还有宣徽南院使、知枢密院事王继英为枢密使;同知枢密院事冯拯、陈尧叟并为签书枢密院事;枢密直学士、工部郎中刘师道权三司使公事。
寇准上任之后,赵恒干脆把边境的军情报告看过之后就直接差內侍先送到中书去,要宰相们先行商议。
毕士安有些不安,认为中书和枢密各有其职责,担心因此会造成枢密院不满。不料,赵恒听了后,只是撇了撇嘴,一本正经地说:“朝廷设置中书省,本来就是总揽全国文武大政,凡是涉及国家军政要务,都需要过问,这样才能成为朕之肱股。军旅之事,虽然名义上属于枢密院的职权,不过,李沆做宰相的时候,就经常地提出意见,裨益良多。卿等既然膺社稷之重,就不应该仅仅只是顾及到枢密院的感受,而对国家大事缄口不言。从今天开始,卿等需仔细审阅边境军报,就筹划应对,利害得失,逐条奏闻,以不负朕之所望!”
赵恒说完停了一下,又狡黠地眨了眨眼睛,压低声音对宰相们说:“中枢大臣所议之事,所言之语,皆为**,不可外泄。奸险之徒一旦得知大臣之间有嫌隙不和,便不免乘隙而入,挑拨生事,致使朝廷失和,政事紊乱;卿等宜深戒之!”这个事就这么定了下来。
进入八月之后,天气明显凉了下来,契丹游骑的攻击行为愈发地猖狂。
威虏军曾经一天之内遭到两股辽军骚扰,有游骑甚至深入到雄州和莫州之间。从沿边各州军的军情汇总来看,辽军的行动似乎毫无章法,既没有整体上的战略协调,也看不出有什么战术上的目的。
如此频繁,而且看似徒劳的攻击,反倒令文武大臣们大伤脑筋,莫衷一是。寇准对此的看法是:“这是瞒天过海之计,意在使我军懈于防守。契丹人一定在策划一次大规模的进攻。”
赵恒听了这话不能不心惊肉跳,他反问道:“如此,又当如何?”
寇准倒是很从容,他语气平淡地说道:“陛下不必过虑,每年秋高马肥之际,便是胡骑南牧之时;河北兵力雄厚,士强马壮,对付胡虏自是绰绰有余。眼下朝廷只需明令将帅操演阵法;选精锐之卒,据要害之地,远斥堠,明赏罚,严加戒备即可。”
尽管大臣们并没有就此达成共识,不过严加戒备总不会有错;于是,河北沿边各将领都接到训令要求加强各战术要点的守备。
【本章阅读完毕,更多请搜索墨缘文学网;http://wap.mywenxue.org 阅读更多精彩小说】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