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166章 萧挞凛野心
契丹人确实在策划一次规模空前的南进计划。
望都战役结束后,萧挞凛就开始构思这一计划了。差不多一个月的时间里,萧挞凛把自己关在南京统军府里,前前后后把整个计划的每一个细节都仔仔细细地过滤了一遍,直到认为万无一失才着手准备下一步的行动。
萧挞凛心里很清楚,这个宏伟的军事计划非同小可,它完全不同于很多年前太宗皇帝攻灭石重贵的那次军事冒险;那次军事冒险居然成功地拿下了开封,还顺带俘获了中原的皇帝——尽管这位年轻的皇帝和他的帝国存在的很猥琐。
从军事意义上讲,这次冒险非常成功,然而从政治意义上来看,却不啻是一场灾难。太宗皇帝踌躇满志地在开封举行登基仪式,想成为第一位统治中原的契丹皇帝。
没想到,不到半年的光景,就狼狈地退出开封,转回到契丹故地。
大辽帝国更在之后的十数年间遭到南军不断的打击,最终在丢掉关南数州之后,被迫退守南京。
打击和摧毁宋军的抵抗,只是萧挞凛的计划中的一小部分,他还有更大的雄心和野心。他不但要在青史上留下自己的大名,还想使契丹人彻底地脱胎换骨;他要建立一个震古烁今的契丹帝国,这个帝国不仅能够征服中原,还要稳定地统治它!
萧挞凛的雄心和计划没有告诉过任何人,他知道对手之强大;一旦走漏了风声,大宋所能动员出来的人力和物力是多么的骇人。萧挞凛小心翼翼地盘算着每一步的行动策略。如此规模的军队集结和调动必须得到皇帝耶律隆绪的首肯和配合。对这一点,萧挞凛倒不怎么担心。他很是了解他这位年轻的皇帝,这是一位从小就雄心勃勃,希望能够建功立业以比肩先祖的赫赫功绩。自己的这个计划恐怕是正中其怀。
下一个重要的支持者是大丞相、齐王韩德昌。与那些终日在马背上驰逐为乐的契丹大将们相比,韩德昌生性要谨慎得多。在韩德昌看来,萧挞凛的这一南侵计划无疑是一次倾家荡产的冒险行动,实属疯狂之至!
除了一份巨细靡遗的作战方案之外,萧挞凛还为这位权倾一朝的大丞相准备了一套说辞。他知道韩德昌最发愁的就是国家不断恶化的财政状况。这几年,已经因为征税过重而逼反了诸如女真、高丽、阻卜、西南党项羌、敌烈、兀惹等部族;每次兴师动众大举讨伐都不过是努力地稳定当地的局势罢了,对于长久性地解决财政困难没有什么明显的意义。
(注:阻卜,【zǔbǔ】,民族名称,仅见于《辽史》,汉意为沙碛、沙滩,是契丹人对蒙古草原各部族的通称。学界认为,阻卜为辽金对鞑靼的称呼。因蒙古人讳言鞑靼,故有是称。有学者还认为,“术不姑”亦是其别称。内有西阻卜、北阻卜、西北阻卜、阻卜别部之分。大多居住在今蒙古国境内,今贝加尔湖以南部分地区亦为其故壤。主要从事游牧,辅以狩猎。在元人编修的《辽史》、《金史》中,有大量的关于“阻卜”的记载,而自唐朝开始直至明清时期出现在史料中的“鞑靼“这一名称,却并未出现在《辽史》、《金史》中。“阻卜”为契丹、蒙古语中的方位词jübü或jegün,其语义为“左”,按照突厥蒙古语系部族的方位习惯来看,jübü或jegün指中原传统的方向“北”。)
(注:敌烈,指的是辽、金时期游牧在蒙古东部地区的民族。又作敌拉、迭烈、敌剌、迪里、迪烈子、敌烈得、迪烈德、迭烈德、达里底、德哷勒。始见于《辽史》。辽太宗天显五年,公元930年,“敌烈来贡”为最早记载。族属一说属突厥语系民族,源于丁零、铁勒或高车之一部,唐时称拔野古。其活动地域在今克鲁伦河中游一带。时有八部,史称“八部敌烈”,或“敌烈八部”;一说“八部”为泛称,非确指,为“诸部”之意。经济以畜牧为主,盛产马、驼。契丹常将其与乌古部合称为乌古敌烈部。辽穆宗应历十五年,即公元965年前后被契丹降服,后时叛时服,契丹将部分俘户置部,辽圣宗34部中有北敌烈部、迭鲁敌烈部,辽国中有敌烈皮室军;北面军官中置有“敌烈军详稳司”、“敌烈皮室详稳司”等署衙。)
(注:兀惹,辽、金时东北族名;又译乌惹、乌舍、屋惹、兀儿、盟热。其族分布在松花江中游至黑龙江口,和锡霍特山区、乌苏里江、牡丹江广大山野、林区。辽初,兀惹曾建定安国,并过海南与宋朝交往。辽、金均曾远征此部。辽属国军中有兀惹军,并内迁此部人于松花江上游北端,建立宾州城,即今吉林省农安县东北红石垒。)
【本章阅读完毕,更多请搜索墨缘文学网;http://wap.mywenxue.org 阅读更多精彩小说】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