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104章 密布的阴云
鉴于皇帝的健康状况欠佳,至道三年的新年过得平平淡淡。正月里,赵炅突然调整了中枢大臣:参知政事张洎罢守本官;以户部侍郎温仲舒、吏部侍郎王化基并为参知政事;给事中李惟清为同知枢密院事。然后以侍卫马步军都虞侯傅潜为延州路都部署,殿前都虞侯王昭远为灵州路都部署;户部使张鉴负责调度陕西各路军储;知制诰张秉、冯起,翰林侍读吕文仲等持节监诸军催督粮草。大将李继隆奉命在古原州旧址筑城屯集军仗粮草,赵炅将该城亲自命名为镇戎军。王昭远又接到密令,统率大军押送二十五州刍粟前往灵州,然后从灵州出兵,与延州傅潜、环州李继隆一起,三路夹击李继迁。
李继迁又嗅到了危险的气息,因为他派往橐驼路一处险要路口监视和阻击宋军的一支两三千人的部队,遭到了环州驻军的偷袭,几乎全军覆没。延州的宋军去而复返,而且似乎军力更加强悍。上一次的五路围攻虽然没有使他伤筋动骨,不过根据地基本上也被破坏殆尽;尽管有更多的家破人亡的蕃人加入了他的队伍,然而也有不少的蕃人部落因为害怕宋军报复杀戮,从而与他脱离关系,甚至于断绝了联系。如果宋军再来一次五路围攻,他实在想不出什么好办法应付。眼下,他只能是派出大量的探子在各处伺察宋军的动向,以便于他相机应对。
李继迁几乎是目送着这支庞大的护粮大军大摇大摆地穿过乌白池腹地向西而去。他回到自己简陋的帐篷里沉思良久,唤过来弟弟李继冲交待一番,然后打发他带上厚礼冒着严寒奔契丹上京去了。
二月初,赵炅没有任何预兆地突然病倒了。吕端闻讯,立即请求入宫陛见,內侍传话说,陛下只是头晕耳鸣,并无大碍,已经吃了药,需要休息休息;晚上就会传召两府大臣在万岁殿决朝政。
朝会居然照常举行,皇帝的精力却明显不济。这种状况持续了有一个月,赵炅看样子是实在撑不下去了,这才停止视朝。吕端和赵镕被不时地传唤进宫,应付皇帝的质询。
到了三月中旬,因为连着三天皇帝没有召见任何大臣,內侍传话只是强调皇帝病体沉重,不愿见人,因而吕端将两府大臣:温仲舒、王化基、李昌龄、赵镕、向敏中、钱若水、李惟清等悉数召至都堂,简单地说了一句:“陛下病体沉重,大臣理当侍疾,不可废君臣之礼!”说完,便带领着众人从容走向万岁殿。
情况似乎比想象的要严重一些。赵炅明显地处于一种神志不清的状态。进去问疾的时候,吕端仔细地打量了一番,发现在内殿服侍的除了皇后和几位有位号的嫔妃之外,就只有王仁睿、王继恩、李神福、阎承翰等一众內侍;吕端心头一紧。
问完疾之后,大臣们出了内殿在外殿等候的时候,吕端悄悄地叫过来随行的都堂亲吏,吩咐他即刻出宫去见开封府判官左谏议大夫杨徽之,带去口信说:“陛下大渐!”并交给亲吏自己手持的笏板作为信物。
开封府属吏们本来就一个个地神经绷得很紧。杨徽之得了这个口信,便不再有任何顾虑,转身就去敦促皇太子赵恒立刻入宫侍疾。赵恒胆怯地说:“没有奉诏,岂可擅自入宫?”
杨徽之急了,大声说道:“父亲病重,儿子床前侍疾,合乎大礼,明于大义,这还需要奉什么诏?”
毕士安等人也随声附和。在幕僚们的大力催促下,赵恒这才惴惴不安地上了车,往宫城驶去。
之后的时间里,赵炅时而清醒,时而迷糊,大臣和近侍们都清楚将要发生什么,都心照不宣地静静地等着。就在这时,赵镕很为难地拿着一封密启,急匆匆地朝万岁殿而去。路过都堂时,被吕端叫住,请了进来。
这阵子吕端就一直待在政事堂,没有回过家。赵镕进了都堂,见过礼之后,吕端问道:“贤君可是有要事需面见陛下?”赵镕说是;吕端又问道:“敢问是何事?”
赵镕迟疑着说:“是……军旅之事。”
吕端微微一笑,从容地说道:“老夫并非市井好事之徒。若是寻常边鄙纠纷,自然是枢密院分内之事,贤君无需告知。不过,若是征伐战和、事关军国大计,老夫备位宰相,不可不知!”
赵镕瞿然一惊,不安地回应道:“相公赤心护国,在下岂敢不敬?此事关乎重大,在下忧心如焚,也正想请相公示下。”说完,把那封密启递给吕端。
吕端展开一看,是延州行营呈上的军报,大意是粮草已经顺利运入灵州;灵、延、环三路大军已经基本上准备就绪,现在就等着枢密院拟定详细的作战计划。
吕端将密启收好,若无其事地问道:“贤君意欲何为?”
【本章阅读完毕,更多请搜索墨缘文学网;http://wap.mywenxue.org 阅读更多精彩小说】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