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十一章 第二节 (2 / 2)
不光是我喝醉了,老圆老三和小龙也都喝醉了。年轻人在一起,没事儿拼个酒也是正常的。老三喝醉之后,喜欢大段大段的背诵诗词。小龙喝醉之后,喜欢放声高歌。老圆喝醉之后,开始手舞足蹈。喝得酩酊大醉的我,一会儿仰天长啸,一会儿掩面悲泣。唉,我的人生之路就如同我的情绪一样,高低起伏。情绪来自于性格,命运亦取决于性格。人们常说,江山易改,秉性难移。我却硬生生的把自己原本内向执着专注的性格给改成了外向散漫随意。之所以如此,只是为了让自己看起来更加适应这个社会。或者,也不是我刻意改变成这样的。我的性格成份当中本身兼具这两种全然相反的东西。所谓的改变,不过是抑制了其中一种成份,而释放了另外一种成份罢了。呵呵,我什么时候学会老顽童周伯通的双手互搏的武功绝学,自己跟自己干上了。
我其实挺喜欢金庸老先生笔下老顽童这个人物的。率性自然,天真无邪,无须为什么人什么事负什么责,纯粹活自己,多好!然而,那毕竟是人物,现实生活中怎么会有老顽童那样的人呢?唉,人生啊,就是如此无奈,原本想活成老顽童,结果却奔着东邪西毒的方向去了。然而,遗憾的是,很少有人能具备黄老邪欧阳锋那么好的天赋,自然也练不成什么高深的武功。末了,大部分人都活成了黄河四鬼那样配角中的配角,或者甚至还不如这四位,干脆就是路人甲匪兵乙死尸一类的无面目无台词群众演员。而我张红民,竟连个群众演员都当不上,去年在北影厂不是已经证实了么?我也只能进去搭个道具棚子,连个镜头都没有。人生若此,命运如斯,怎能不让人忧从中来,悲愤交加?
哥儿几个喝罢酒,他们仨抢着去埋单了。我也懒得跟他们去抢——兜比脸还干净,我总不能去刷脸吧?我不是那种喜欢蹭吃蹭喝的人,但凡兜里的钱够埋单,我也不会闪到一旁任由他们在我面前“摆阔”。或许是打小就没怎么花着钱,当我后来自己能挣钱的时候,有多少花多少,这可能也叫报复性消费吧。人们常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这话怎么在我这儿就失灵了呢?要是让我当家,那日子得过成啥样啊?
因为我深知自己不是个会过日子的人,所以从上初中住校就有与人互助的习惯。趁着我的零用钱和饭票比较充足的时候,我会主动请互助伙伴儿吃吃喝喝。这样,等到我的钱和饭票用尽时,也好朝人家张嘴借。去年和严峰兄弟同住时,有他们哥俩安排生活,我也不用发愁,反正只管把每月工资交给他们即可。今年我又和老圆一起出来。他过日子比较细一些,也是个不错的互助伙伴。
十月底到十一月中旬这段时间比较难捱。天气越来越冷,却还未到供暖季。王校长两口子严格执行北京市的供暖要求,要等到十一月十五日才给我们的宿舍生炉子。然而,他们家却早已是红炉炭火,热气腾腾了。王校长和夫人在家里的时候通常只穿秋衣秋裤。就那样,人家两口子还热得直冒汗呢。
我们的宿舍里却是另外一番景象。我的床铺紧挨着门口和窗户。半夜,阴冷的穿堂风嗖嗖的从封闭不严的门缝和窗缝里钻进来,冻得我的额头跟冰镇过似的。我本来是不习惯穿着衣服睡觉的。可是被窝里冷得如同冰窖一般,光着身子钻进去实在是跟冬泳没什么区别。因此,我得先穿着衣服钻进去,等我用身体的热量把被窝暖和得差不多时,再一件一件除去外面的衣服。那个时候,我才真正明白了什么叫作“抱团取暖”。一帮二十大几的年青人,白天在学校里装得人五人六的,一副为人师表的模样。一到晚上,挤在那间通风效果极好的破宿舍里冻得跟猴似的。为了取暖,大家互相搂抱着堆在一起。即使不是同性恋,时间久了,也得培养出点儿同性恋情结来。
为了御寒,我们想尽各种办法,甚至连抽烟都被我们戏称为“点炉子”。老三每每扔给我一支烟的时候,就会来一句“来,哥哥,点一支炉子。”当然,那一小管烟丝燃烧时所产生的热量连嘴唇都无法烘热,更不用说抵御风寒了。终于,我被冻感冒了。尽管如此,我也还是硬撑着病体坚持上课。倒不是说我有多么敬业,主要是怕扣工资。第一个月结算时,我的工资已经是负数了。这马上就要过年了,再怎么着我也得给自己挣一身衣服钱吧。这场感冒持续了得有两个星期左右。我也舍不得买药吃,硬挺着吧,年轻人,省下就是挣下了。呵呵,张红民,你现在倒是会过日子了。
再恶劣的环境也不能磨灭我的革命斗志。那段时间,我的讲课水平照样呈直线上升趋势。这可不是我自吹自擂。同学们在课堂上与我热烈的互动情形,以及规范工整正确率极高的作业可以作为证明。尽管头晕眼花鼻塞胸闷的感冒症状迟迟不能消退,但这也并不影响我的诗情雅兴。我模仿苏东坡的诗作《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并用其韵戏作一首打油诗——“手头粉笔三两只,天冷风寒我先知。金星满眼心气短,正是为师苦病时”。我把这首自我调侃的打油诗用粉笔写到了黑板上,并且要求同学们将此诗与东坡先生的大作一起背诵。呵呵,当老师还有这么点好处,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夹带个人私货。
我时常在五年级的语文教学中给孩子们灌输一些诗词方面的知识。我觉得,诗词是的精华所在,特别是中国的传统诗词,无论是早先的古风、乐府,还是后来的格律诗词,都能充分体现出汉语言与中华之美感与内涵。在给同学们讲授课文《白杨礼赞》时,我又即兴发挥了一把,参照李叔同写的歌词《送别》,改编了一首《白杨》“车窗外,铁道边,黄沙漫连天。狂风卷地日月残,白杨挺愈坚。国之疆,漠之上,健儿斗志昂。但为荒漠化碧波,今朝梦能圆。”
李叔同的《送别》一词算是自度词牌,从中既可见《喜迁莺》词牌的影子,又可见《阮郎归》词牌的模样,细一辨析,其平仄用韵与二者又各有不同。其实,李叔同写这首歌词本身就是一个创新。在这首词中,集中了古典送别诗词常用的意象。长亭古道,芳草晚风,柳枝笛声,夕阳重山,天涯地角,浊酒寒梦……一般来说,写诗填词比较忌讳堆砌意象。而在**笔下,这些意象堆砌得却是那么妥帖自然。所以说,文无常法,善用者变之。这首词的曲调取自约翰奥德威作曲的美国歌曲《梦见家和母亲》。这也算是中西文化完美结合的一个典范了。
我向同学们介绍了李叔同以及他这首传唱至今的词作,并且教他们学唱这首歌曲。等他们都学会之后,我又把自己改编的《白杨》端了出来,教同学们用《送别》的调子唱我作的这首词。听着孩子们用他们那稚嫩的童声唱着我的词作,我的虚荣心得到了极大满足。呵呵,咱写的东西虽然不能像**的作品一样传唱百年,有这么一班同学在课堂上唱上几遍也算对得起自己了。
那段时间,即使下了班,我也不想回宿舍。倒不是我有多么的敬业爱岗,实在是受不了那冷冻啊。在全校同学和家长们的一致要求下,王校长已经给教室里都生上炉子了。每当学生们放学回家之后,我们几个同事就聚到一块儿,围坐在火炉旁取暖聊天。我们也向王校长提过,让他给我们的宿舍里也生上炉子。王校长却以一副过来人的姿态教导我们,“你们都是年轻人,将来有大把的机会享福。趁着现在身强力壮,就要学会吃苦。苦难是人生的一大财富。将来的你,一定会感谢现在吃苦奋斗的自己。”
我真是服了!明明是王校长抠门舍不得花钱,让他一讲,硬是上升到了人生哲学的高度。
【本章阅读完毕,更多请搜索墨缘文学网;http://wap.mywenxue.org 阅读更多精彩小说】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