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九章 第四节 (2 / 2)
农民们手里的锄头放回仓房没多久,黄土城村四周田地里的颜色便从绿色海洋开始向各色花海过渡。金黄色的油菜花,淡紫色的胡麻花,粉白色的土豆花,淡青色的莜麦铃,这些庄稼地里的花们,虽不似桃花那般明艳动人,却也照样让人赏心悦目。呵呵,大城市里浓妆艳抹的摩登女郎看多了,偶尔看一看纯朴素颜的村姑也是对眼睛和心灵的一种解压方式。
一片庄稼地就是一块彩色的地毯。黄一块,紫一块,粉一块,青一块,或紧邻,或相间,或遥望,或对视,宛如一幅幅静静铺展的美丽画卷,把黄土城这片土地妆点的多姿多彩。秋收之前的这段时间是黄土城村民们比较消闲的时光。后生们没事干又开始聚集到某某家里玩推筒筒一类的赌博游戏。爸爸和妈妈也没太多事可干,除了到地里挖点喂猪菜,就是在院子里收收留留的干点零碎活。小刚也不怎么用我照看了,天天跟在爷爷奶奶屁股后面转悠。我的闲暇时间更多了。平时,我喜欢拿着本书到村外地头起的树荫下,一边吹着小凉风,一边翻几页书看。看得眼睛累了,我便抬起头来,望向遥远的天边。黄土城的天边看起来并不远,就在一片片庄稼花海或者一排排杨树之上。
打小时候起,我就喜欢一个人静静的站在村边的地头起,遥望着远方的天边发呆。这天边既然看起来并不远,可是,为什么永远也走不到呢?我很好奇,假如一直向着天边的方向走下去,会走到哪里。我曾经尝试着走过。最远走到黄土城村东面六七里地远的六顷村时,我就不敢再往前走了。我相信,再走下去,前面只能是另外一个村子。无论我怎么走,那天边都永远横亘在我的前面。
在北京的时候,我很少发呆。一是因为看不到天边,没有遥远广阔的空间让我遐想;二是因为生活节奏太快,容不得发呆;三是因为发呆的时候容易被车撞着。只有在黄土城这片广袤的天地间,我才可以旁若无人的四下里晃悠。晃悠的累了,随地就可坐下,毫无顾忌的发呆。
一个人,闲久了就会无端发呆。如果不是田野上的风轻轻的替我翻动手上的书页,我就可以一直望着天边发呆下去。为了给自己加油打气,让自己不至于因闲得太久而产生自闭心理,我这段时间特意找了一本名人传记来看。是的,看看名人传记,了解一些名人们成功之前的悲催历史,会让我产生一种共鸣。再成功的名人,也都有过不堪的经历。我张红民这辈子不一定能成为名人,但是我一定要往这个方向努力。古人说的好:“人过留名,雁过留声”。我总得做点什么有价值的事,让后来的人们记住,曾经有张红民这么一个人来过这个世界。当他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好赖也给这个世界留下了一点什么。到底能留下点儿什么,我也不知道。
唉,我总是喜欢漫无边际的胡思乱想。二十来岁的人了,还像个小孩子一样,成天价满脑子幻想。就这么想着,就能做成事了?就能成为名人了?就能娶媳妇盖房了?幸好,我这些想法从没有对任何人说起过,当然也不可能跟奶奶说。要不然,她老人家又该说我了:这孩子是黑老鸹活了**,全靠嘴支架了。是的,我脑子里的想法如果不说出来,又有谁能知道呢?
不过,这段闲着的日子里,我还真是认真考虑过娶媳妇这件事儿。没办法,一般人都是会受到环境影响的。村里像我这么大的后生,大部分都已经成过家了。有的甚至都有了孩子了。即使那些尚未成家的后生,也都有对象了或者订过婚了。像我这么大还没有半点儿动静的真是少之又少了。大哥和二哥也是在这个年龄段结婚成家的。如果是在北京,我一定不会起这个念头。因为在大城市里像我这个年龄还单身的太普遍了。我在北外认识的哥们光明比我年纪还大,不也一直单着呢吗?刘哥都四十岁出头了,不也没结婚成家吗?那是大城市里的环境决定的。你结不结婚,成不成家,关别人鸟事。城市那么大,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相对疏远而陌生。而在黄土城村,你一个大小伙子出来进去的,连个媳妇或者女朋友都没有,多半会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和笑料。
环境影响固然是一方面原因,最主要的是,我真的想娶个媳妇,甚至连娶媳妇之后干什么,我都已经列入思考和计划范围了。
那段日子里,我的思想矛盾得很。端起书,翻阅那些名人传记的时候,我的雄心壮志就随着一腔热血升腾而起,“大丈夫立于世当建功立业,何患无妻”的想法就在我脑子里占据了上风。当我放下书,去街上转一圈,放眼四周,二狗子骑个幸福250,后头坐着个大妞;四楞挎着个丰乳肥臀的娘们儿出来进咯……这些场景对我属实是有刺激性的。唉,人呐,不能光活在书里头,还是活在现实里吧。
我偶尔去丽姐的裁缝铺坐坐,跟那些女学徒们扯扯闲篇儿。丽姐似乎看出了我的心思,经常有意识的在她的那些女学徒跟前夸赞她的这个表弟,“你们甭看俺们这个弟弟这会儿好像是甚也没有,哪个女女要是跟了他,将来肯定享福。”末了她又加上一句,“跟上俺们这个弟弟,就算是喝糊糊也是香的。你看人家多会说话了。”的确,我说话是挺逗乐的。只要我一开口,满裁缝铺的小女女们没有一个不乐的。因此,我每次过去,她们总会给我倒一杯水,让我多坐一会儿,陪她们聊天解闷儿。其他那些二后生可没这待遇。他们去了,多半看到是都是冷脸儿。
丽姐的本意是夸她这个兄弟,然而,这话进到我的耳朵里,却好像是在笑话我。嗯,这还不是跟奶奶的论调是一样的吗?合着我张红民活着还真是全靠这张嘴支架了?看来,丽姐对我也并无多少信心。当然,这点我是理解的。毕竟,二十大几的后生,手艺耍的也不行,固定工作也没有,光听说自学英语了,可在黄土城这地界上你跟谁说了?显然,丽姐在潜意识里已经认为我不可能再次外出闯荡了。
果然,丽姐有一次在街上碰见**时候,就说起了关于我娶媳妇的这档事儿。她跟妈妈是这样说的:“五舅母,你看小红也这么大了。应该找个媳妇成个家了。再不张罗可就张了把了(方言,割地的时候,手里收割满一把麦子就要放到一边尚未扎成捆的麦子上。每一堆麦子之间都有一定距离。过了这一堆,还没放下,到前边那一堆就得再走一段路。中间的这个状态就叫做张把。)”妈妈发愁的说:“唉,五舅母也知道,可是这个孩子心高,一般的小女女还看不上眼。你说要是人家条件真是好的,也看不上咱的人呀。”丽姐说:“我们裁缝铺有个女女,今年二十三了,家是大淖村的,人长得挺漂亮,也挺心灵手巧的。你回咯问问小红有没有意思。要是他能相中,我就跟那个女女说一说。”
妈妈回到家里把丽姐跟她说的话给我复述了一遍,说:“你丽姐说了,那个女女你也认得了。俺孩儿这么大了,也该着找个媳妇了。”听妈妈说完之后,我把头摇得像拨浪鼓一样,“我说妈呀,你可别给我张罗媳妇了。你儿子要是有本事了,就一个儿找。要是没人看上你儿子了,我宁可打光棍。”妈妈叹了一口气,摇了摇头,“妈就知道俺孩儿心高,一般的小女女看不上眼。不过,你也得现实一点了呀。咱们家就这么个条件。好看的女女们谁不想找个有钱人家。女方家里头条件真要是好了,也不一定能看上咱们家呀。”我安慰妈妈道:“妈,你就放心哇。你儿子绝对不至于连个媳妇都找不上。没个好的还没个赖的么。丽姐说的那个女女,我真不喜欢。”妈妈不知道我为什么不喜欢那个女女。其实,那个女女要说长相真是不赖,不过,我绝对不可能娶她当媳妇。因为,我的心里还是放不下虞君。
唉,张红民呀,你还是断了在黄土城找媳妇这个念想吧。闲得没事就多看看书。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张红民,你瞧不上这个,瞧不上那个,凭甚了?你也不掂量掂量自个儿,跟黄土城的后生们比起来,你强到哪儿了?论起干农活和重体力活来,我就算不是垫底儿的,也差不多。论起手艺来,我一定是手艺人里头垫底儿的。论起长相来,我就更加自卑了。用二哥木匠铺油工小胡的话说,几年的劳动改造快把我改造成个活鬼了。如果说还有一点强于其他后生的地方,那就是,我对于改变农民这一身份的愿望比谁都要强烈。在黄土城村,没有我张红民发挥能力的空间。在村里,能和我聊到一起的同龄人,几乎都在外面。凡是留在村里的后生,我跟他们几乎也没有什么共同语言。呵呵,他们看我像呆子。我看他们是混子。
一天,我正在家里烤疥抹药,忽然电话铃声响起。哎呀,这可是个稀罕事儿。自从装了这个电话,几乎就没什么人来过电话。我迅速接起电话:“喂,谁了?”电话那头传来老保熟悉而又急促的声音:“小红,我这会儿刚下火车。正在北京站了。哥们用公用电话给你打的电话。哥们儿从海南爬拉煤的火车回来的,现在身上只剩下一块钱了。你不是说过,你湖南那个同事在丰台马家堡租房住了么?你赶紧把他的联系方式给我,我先找个落脚点儿再说。”
老保在电话里这么急切,搞得我都紧张起来。我也顾不上多问,赶紧从电话本里翻来大汉广告公司原来同事小王的BP机号码,念给老保听。老保一边重复我念给他的号码,一边快速的记了下来。记完之后,他又急匆匆的说:“行了,哥们儿就不跟你多说了。赶紧挂了呀。要不电话费就超了。”听筒里响起“嘟嘟”的盲音。老保那头挂断了电话。撂下电话,我的脑子飞速转了起来。老保这家伙啥时候跑到海南去了?他去海南干什么去了?怎么搞得爬运煤的火车回来的?一个个谜团在我的大脑皮层里不停的打转儿。想了半天,我也想不明白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儿。
【本章阅读完毕,更多请搜索墨缘文学网;http://wap.mywenxue.org 阅读更多精彩小说】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