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八章 第四节
早上吃过饺子之后,我们一大家人就去给奶奶拜年了。
奶奶八十多岁了,除了眼睛因患白内障视物模糊之外,身体和精神状态都还不错。虽然她老人家跟四大爷同住一个院,不过一直自己烧着炕,单独过。前几年,赶上奶奶身体不舒服的时候,我偶尔会过去跟奶奶住几宿,方便老人家晚上跟前儿有个使唤的人。等到她老人家身体恢复健康,我再回家里住。别看奶奶年纪大了,也没读过书,脑子可是一点都不糊涂。她老人家自己一个人的时候,就抱着一台老式收音机,收听各种频道。评书、新闻、戏曲无所不听。有一段时间我跟奶奶作伴儿,正赶上**闹得挺凶。晚上睡觉前,奶奶还跟我聊起**的话题来。这个话题经奶奶一聊,历史跨度可就大了。奶奶从**聊到**,从**又聊到孙中山,从孙中山再聊到袁世凯,从袁世凯聊到宣统皇帝,甚而聊到光绪三年大灾荒。
光绪三年是1877年。那时距奶奶出生还有三**。奶奶之所以对这段历史如此熟知,是因为这次大灾荒发生在山西、陕西一带。我们的籍贯是山西省大同市天镇县。从太爷爷那一辈开始,我们这一族人就离开了天镇,走西口到了塞上地区。然而,现在我们家的**上仍然显示籍贯是山西天镇。事实上,再往上翻几辈,我们的祖籍就又成了张塞市。因为爷爷的太爷原来就是从张塞市塞下地区怀平县去的山西。迁徙的原因可能是怀平县当时太穷了,只好到山西去谋个活路。老太爷没想到,他的后人们因为同样的原因又从山西迁徙回到了张塞市塞上地区。要说起到底哪里才是我们真正的故乡,还真的不好说。曾经的故乡变成了他乡。曾经的他乡又变成了故乡。那时的人们从故乡到他乡,把他乡又变成故乡,只是为了一口饭而已。我们现代人从故乡到他乡可不只是为了一口饭。如果只是为了一口饭,在家乡照样可以吃得很饱。我们走出去,是为了在更加广阔的天地里,求得更大的发展,实现自己的抱负。
奶奶虽然没有赶上光绪三年的大灾荒,却也是经历了不少饥荒年。奶奶这一辈人,生活在兵荒马乱的年代。除了不时受到饥荒的威胁,还时常受到土匪的骚扰。听奶奶讲,她们年轻的时候,一听说土匪来了,吓得大闺女小媳妇们赶紧用锅底灰把脸上抹黑,生怕被土匪抓去糟蹋了。奶奶年轻时没有留下照片,不过,据我推测,奶奶年轻时应该长得挺好看的。奶奶长得鹅蛋脸,五官很端正,前额饱满,特别是耳朵,就是相书上说的那种“佛祖耳”。三国里说刘备是大耳垂轮,奶奶即是如此。我很幸运,完整的遗传了奶奶的这一基因。是的,我的耳朵垂长得又大又厚。我以为长了这种耳朵的人就不用受苦受罪了,然而并非如此。在黄土城五年的劳动改造经历说明,不管你长得多有福相,要是不努力,照样得受苦受罪。
奶奶的眼睛早早就得了白内障。这与她老人家经常在煤油灯下为子女们纳鞋底儿,制作缝补衣服有关。五个儿子,三个女儿,所有的衣服鞋袜基本上都靠奶奶用自己的双手一针一线的做出来。什么叫“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我的父母、爷爷奶奶那一辈人以及以前的老辈人才会有真正的体悟。奶奶的眼神仅能帮她通个路而已。她要找什么东西都得摸索着来。虽然眼睛不够明亮,不过,奶奶的心可是透亮的。她看人看事很准。特别是老人家对我的评价,现在想来真是一针见血呀。奶奶时常说我:“小红呀,你就是黑老鸹活了**,全靠嘴支架。”当年的我,对于奶奶的这一评价,很是不服。我觉得这是老人家对我的偏见。当我后来真正明白的时候,我才不得不佩服奶奶的火眼金睛。知行不能合一,是我最大的缺陷。这也是奶奶所说的全靠嘴支架——说的多,做的少。
平时的我全靠嘴支架,给奶奶拜年可不能这样。奶奶牙齿不好,爱吃一些松软的甜点。我从北京给老人家买了一些稻香村的点心,也算作我对奶奶的一份孝心。奶奶一开始对我外出打工并不是很支持。老人家认为我出去就是为了躲避家里的劳动。奶奶的孙男外女太多了,心疼不过来。相比较而言,老人家更心疼他的儿子,我的爸爸。奶奶说:“你一去外头打工,你们家里头就剩你爸你妈干活了。你爸爸岁数也大了,那么多的活可怎么办呀?”每当奶奶这样说的时候,我就对老人家一顿神吹:“奶奶,你老想啊,要是我在家里头务农,倒是能帮着爸妈减轻一些劳动负担,不过,在黄土城娶个媳妇又是盖房,又是彩礼的,那得多少钱呀。我去外头打工,万一混出个样儿来,那不就省得家里头为我娶媳妇盖房子发愁了么。我大爷和我老叔不就没用你老和爷爷操心么。”我这么一说,奶奶似乎是有点同意我的说法。不过,她老人家对我还是有些不放心。在老人家的内心里,似乎觉得她的这个孙子比不上她的大儿子和小儿子。呵呵,这人呀,老是吹牛皮,容易给人留下不靠谱的印象。连奶奶都这样看我,更何况外人了。当然,我也得承认,与大爷和老叔比起来,我身上的缺点太多了。还好,我有自知之明,一直在不断努力进行自我纠错与调整。
大爷与老叔一直是我崇拜的长辈。他们凭借个人的努力,先后突破户籍的限制,去了清化县城,一步一步的从普通工人成长为国营企业干部。他们的子女们在基因遗传的基础上,承袭了良好的家风,个个都很优秀。大爷家一儿一女。他的儿子,我叫锐哥,大学毕业之后进了公务员队伍,从普通科员一直干到了处级领导。他的女儿,我叫霞姐,大学毕业后进了国营企业从事技术工作,发展得也不错。老叔家只有一个儿子,铭弟,曾在天津国家篮球队效力,后又进入天津市交警队伍,努力工作,担任某部门领导。与锐哥霞姐和铭弟相比,我已经失去了先天竞争优势,无法进行同类别比较。我希望自己能像大爷和老叔一样,从黄土地走出去,在大城市扎下根儿来,为我的下一代打下良好的基础,提供更好的成长平台。如此一来,虽然我这一代要比锐哥霞姐和铭弟在发展上差一个台阶,但我的孩子们就可以像他们的长辈一样,拥有良好的先天条件,从而获得长足的发展。我们老家有句话叫,不怕慢,光怕站。我相信,只要我按照既定的目标一直努力前进,终有一天会实现自己的目的。
大爷与老叔是最孝敬爷爷奶奶的。他们的子女也跟他们一样。虽然他们两家人每年只能回来一次,但是无论是从物资供应,还是经济支持方面,都还是大爷和老叔付出的更多一些。在父母子女的关系方面,人们常说一句话,叫“远的香,近的臭。”意思就是经常不在身边的子女,偶尔回到父母家中呆较短时间,关系就显得融洽一些。一直在父母身边呆着的子女,可能多少会与父母有些矛盾。这话说来是有一定道理。不过,我也打保票,大爷和老叔即使长年生活在奶奶身边,仍然能一以贯之的孝敬她老人家。因为大爷和老叔都是知行合一、言出法随的人。事实上,我们家族中很多优秀的人才都是能做到知行合一的,可不知道为什么到我这儿,就有些走偏了。唉,张红民,没事多反省反省自己吧。
真正要丢掉虚荣,反省自我,还是挺难的。在给奶奶拜年的时候,我还是忍不住把那两个内部记者证拿出来向奶奶炫耀了一下。奶奶可不是一个务虚的人。对于我的两个记者证,她老人家固然小小的夸奖了我一下,可奶奶更关注的是,我过年回家给家里拿回了多少钱。这个话题是我的痛点。我不愿意往这方面扯话题。奶奶是多么睿智的人啊。从我隐晦的话语间,老人家已经明白,她的这个爱吹牛的孙子多半又是在外面把钱都挥霍掉了。奶奶自然而然的开始批评起我来:“你这个孩子也不小了,应该懂得心疼你爸妈了。你看人家五大眼他们家的那个小子,去外头打了两年工,攒下几万块钱,回来就给他们家盖上砖房了。说话的工夫,你也该娶媳妇儿了。你自个儿不用劲儿,光靠你爸你妈在田地里头受苦,咋给你攒那些钱了?”对于奶奶的批评,我只能虚心接受。之前在家里时,奶奶有时批评我,我还会辩解几句。现在,我连辩解的勇气也没有了。是啊,我要不在小酒馆儿喝酒惹事儿,那三千八百块钱拿回家,不也能硬气一点儿么?唉,张红民,一酒瓶子两茶壶,看你还敢不敢再日粗(日粗,方言:吹牛的意思)。
我低着头,一声不吭的听着奶奶的批评教育,心里头暗暗发誓:“我张红民一定要在千禧年好好干,多攒点儿钱回来,让奶奶看看,她的孙子到底是不是光靠嘴活着的黑老鸹!”从奶奶家出来,我总算略感轻松。新年新气象。外头清新的空气虽然寒意十足,却是比在奶奶屋里闷着头听批评要舒服多了。这人世界上,没有几个人喜欢听批评的。我张红民也不例外。可是,你要是不想被批评,倒是把该做的事情做好呀。既然做不好,那就活该你挨批评。
我们哥几个带着壮壮和小刚又陆续到二大爷、四大爷和大姑家去拜了年。小时候,我们喜欢拜年,因为可以要到压岁钱。现在拜年纯粹就是去向长辈们问候一番,同时刷一下存在感罢了。壮壮和小刚当然是很开心的。拿到压岁钱之后,哥俩兴奋的一路蹦蹦跳跳回了家。
拜完年之后,就该给爷爷和姥爷姥姥上坟去了。爸爸负责去院里抓柴禾。妈妈负责准备上坟用的贡品和纸钱。柴禾与贡品纸钱都是一式两份。东西备齐之后,我们便往大淖滩爷爷的坟地去了。大嫂二嫂负责留下来照看壮壮和小刚。坟地里太冷,小孩子去了受不了。再说,老家也有说法,小孩子一般是不能到坟地里的。据说是坟地阴气太重,怕小孩子们招惹上不干净的东西。
冬天的大淖滩里雪深没膝。无尽的原野上白茫茫一片。人们根本分辨不清哪里是路,哪里是坑。就这样,深一脚浅一脚的往爷爷的坟地走去。爷爷的坟地是大爷选的址。在大淖滩的山坡上,背靠着平缓的山地,脚下就是为黄土城十里八乡提供咸盐的大淖。古人云,背靠青山,脚踏大川,必出大官。我们张氏家族到现在为止也没出个大官,可能是这山不够高,川不够大吧。幸好这山不大,否则,我们每年初一来上坟可就遭罪了。
到了爷爷的坟头前,我们把墓碑前的雪清理干净,打扫出放置贡品和堆放柴禾燃烧纸钱的地方。妈妈把点心掰开几块,往爷爷坟墓四周的野地分别扔了一点,打发飘荡在野外的孤魂野鬼,以免他们过来与爷爷争抢贡品。爸爸在爷爷的墓碑前摆放好贡品,为爷爷点了一支烟立在墓碑前,随后,点燃了柴禾,把纸钱放在火上烧起来。每个人都要烧纸。我们一边烧纸,一边在嘴里祷告着:“爷爷,收钱来哇!儿子(儿媳孙子)给你老烧纸了。”在西北风的助力下,纸钱烧得很快,不一会儿就烧完了。等那堆火熄灭后,我们一家人跪在爷爷的墓碑前,恭恭敬敬的磕了四个头。然后,妈妈给我们每个人手里塞一块糖,安顿我们含在嘴里,离开坟地。
姥爷和姥姥的坟地离爷爷的坟地不远,也就二三百米的距离。我们到了姥爷姥姥的坟地,又把刚才在爷爷的坟前做过的那一套程序重复了一遍。爷爷儿女众多。我们一家上过坟之后,还有二大爷、四大爷两家人要去上坟。等到清明时节,城里的大爷和老叔两家人照例也是要回来给爷爷上坟的。姥爷姥姥只有大姨和妈妈两个女儿。一般来说,女出外嫁是不上坟的。可是,既然姥爷姥姥跟前没有儿子,也只能是大姨和妈妈给他们二老上坟了。大姨身体不好,再加上家里忙,隔几年才回来上一次坟。每年,我们都和妈妈一起给姥爷姥姥上坟。
妈妈一直担心等她百年之后,就没有人给姥爷和姥姥上坟了,怕到时候坟头平掉。我安慰妈妈说,我和哥哥们一定会给姥爷和姥姥上坟的。我们哥仨都是姥姥帮着带大的,对姥姥有着极其深厚的感情。最起码在我们哥仨这一代,姥爷姥姥的香火是不用发愁的。唉,其实长眠地下的先人们能否知道后辈儿孙们做的这些呢?他们的灵魂怕是早已经飞升到另外一个世界了吧。或者可能转世为人了。活着的人做出这些祭拜的行为来,更多的也只是一种自我心理安慰罢了。然而,我的内心里还是希望先人们的在天之灵能够庇佑他们的儿孙更加兴旺发达。嗯,爷爷和姥爷姥姥,请你们保佑我在千禧之年宏图大展,多挣**,争他一口气。
上完坟回到家里,炉火烧得正旺。我们挨个儿到炉子跟前烤了烤火,去去寒气。妈妈把瓜子糖果装好盘子,放到炕上,一家人或盘腿儿坐在炕上,或围炉蹲在地上,一边嗑瓜子,一边看着电视里重播的春晚节目。也只有在这个时候,我才觉得那些歌舞节目有点意思。昨晚儿光顾着看小品了。歌舞类的节目都被我们的聊天内容给覆盖掉了。凭借一曲《祝你平安》走红的孙悦今年跟正当红的还珠格格赵薇,还有那个《爱情鸟》林依轮合唱了一首《笑一笑》她们唱得挺热闹,也很开心。我却并无兴致与她们一道开心。孙悦长得越来越圆润了,已经不再像唱《祝你平安》时看上去那么清纯。唉,或者人家原本就是现在这个样子,原先在MV里呈现的不过是导演意图罢了。我的中学暗恋对象丽雅与孙悦长得颇为想像。每次看到孙悦时,我就会不自学的想起丽雅来。然而,对于丽雅的暗恋已经是好几年前的事儿了。现在的我,心里头装着另外一个人,而那个人却似乎并不知道,或者已经知道了,只是不在意而已。那个人,就是虞君。
【本章阅读完毕,更多请搜索墨缘文学网;http://wap.mywenxue.org 阅读更多精彩小说】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