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第四节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四章 第四节
        对于常年在张塞市生活务工的大哥来说,能趁着过年这点儿闲暇时间陪伴老婆孩子住一住新房子,放松一下劳累了一整年的身心,是一种难得的幸福体验。没事儿的时候,大哥经常溜达到父母家里来看看,帮忙干点儿活。

        那一段时间,爸爸接了点零活儿,从煤矿给商业批发站拉煤。一开始是我和爸爸爷儿俩干。后来,大哥也加入了进来。人多力量大,爷儿仨干活自然轻松了很多,说着乐着就干了。差不多拉了两个星期,这点活儿干完了。从商业批发站结完账之后,问题来了。大哥现在的身份已经不同于成家之前了。他已经有了自己的小家。那么拉煤所得的钱就得分给他一部分。毕竟他的小日子过得也是紧巴巴,罗锅上山,钱紧呐。可是分多少钱给他合适呢?妈妈也是挺犯难。干活之前谁也没提过这茬儿,还当没分家以前似的有活一起干。到了结账分钱时才意识到,已经是两个家庭之间的劳酬问题了。

        妈妈把钱分成了四份儿。爷仨和拖拉机各一份儿。大哥得了其中一份儿。我看得出,大哥拿到属于他的那一份工钱时,眉头微微皱了一下,似乎心里有什么话憋着。他推托着妈妈递过来的钱说:“都是一家人,给家里干点儿活还拿甚的钱了。”妈妈说:“中民,现在你有自己的小家了,这个钱应该给你的。你也甭嫌少,拿上哇。”大哥推托几番之后,勉强把钱揣起来了。在家里呆了一会儿,大哥就回到他的新房去了。大哥走的时候,有些闷闷不乐,没有收获之后的喜悦感。

        第二天一大早,大哥就过来了。他坐到炕沿边,有一搭没一搭的跟爸妈闲扯了一会儿,就勾着头在那儿若有所思的闷着了。爸爸出去忙乎了。家里只剩下妈妈、大哥和我。大哥终于憋不住了,抬起头,小心翼翼的,以商量的口吻问妈妈:“妈,夜来个儿的那个钱是咋算的了么?咋爷儿仨分,我的那份就少一点儿。”妈妈说:“中民,按人头算,是你们爷仨,不过咱们家里不是出了拖拉机了么?得把拖拉机的费用算上呀。”大哥有些不乐意了:“都是一家人,到我这儿,咋还算上拖拉机了?”大哥的情绪刚冒了一点儿头出来,**火就上来了:“你已经成了家了,林民结婚盖房正用钱呀,红民也老大不小了,家里头负担多重了。你当老大的,就不能体谅体谅你妈?”见妈妈急眼了,大哥赶紧解释:“妈,你别多心。我就是问问么。”然而,这个口子一旦打开了,再收可就难了。妈妈这一年来受的苦可算找到了一个发泄的端口,冲着大哥就开始唠叨。大哥也不再多说了,就静静的坐在炕沿边儿上,低着头,任由妈妈数落,不再多说什么。

        在哥仨当中,大哥最孝顺。首先,他能做到顺。本来也是火爆脾气的大哥,在父母跟前儿从来没有顶过嘴,就连不悦的神色几乎都没有。论到孝,大哥也是我和二哥的榜样。他从小就知道心疼父母,帮着家里干活。长大以后,在没有结婚以前,他打工挣到的钱,一分不少统统交给妈妈保管。二哥也是个会过日子的人,但在孝顺方面不及大哥,对父母的关心缺乏主动意识,属于戳一戳,动一动的那种。我呢,就更差些,虽说从心里是很心疼父母,但是表达出来就变味儿了,偶尔还与妈妈拌嘴。至于说到攒钱交给妈妈,更是没法儿提了。之前我到石家庄和北京两次短短的打工经历,挣到的那点儿钱全被我胡乱花掉了,只上交给妈妈一百块钱,还是因为借给工友没花掉而存下来的。不过,自从拉土之后,我倒是给家里创造了一点价值。干一年活儿,我只是在年底跟妈妈要一二百块钱换一身新衣服,平时是一分钱都不花的。

        看到大哥忍受着委屈,任由妈妈数落,我心里也不得劲儿。可是又能说什么呢?其实,我知道,妈妈并不是在数落大哥,而是在向大哥倾吐苦水。往年的年底,是妈妈跟爸爸算总账的时候。爸爸也挺有意思。他明明知道妈妈喝了酒会爆发,跟他算总账,还是在一家人吃年饭时要让妈妈喝一点儿。妈妈性如烈火,沾酒就着,逮着爸爸就骂个没完,从两人结婚一直骂到眼下。今年挺好,爸爸没怎么挨着骂。他的大儿子替他承受了。

        大哥坐在炕沿边儿多半天,一动不动,时不时还劝妈妈消消气。终于,**苦水倒得差不多了。看到大哥委屈又疲惫的样子,心疼起来,又开始安慰大哥。

        在我们一家爷儿四个里头,爸爸是妈妈首当其冲的泻火对象。有爸爸在跟前儿,基本上轮不到我们哥仨挨骂。妈妈也舍不得骂她的三个儿子。我们是她的命根子。这次大哥挨骂,纯属是赶到点儿上了。如果他不挨这顿骂,妈妈积攒了一年的心火出不去,肯定是要冲爸爸身上发泄的。爸爸以干活的名义早早的撤了,难道是感觉到什么苗头了吗?看来,姜还是老的辣呀。唉,只是委屈了大哥了。

        得,大哥公道没讨来,还当了一回出气筒。他回去以后怎么跟大嫂交待的,我就不知道了。当老大,苦啊!难啊!

        春节过后,大哥又拉家带口的去张塞市串房檐,下工地了。我们一家三口,照常拉土种地。二哥和二嫂忙乎他们各自的小生意。

        我的三中同学粟宏从唐山一所中专毕业以后,分配到了黄土城镇供销批发站商店上班。他的工作很简单,站柜台售货。那会的供销社早已不复八十年代之风光,整日里冷冷清清,门可罗雀。是啊,现在街上个体户经营的小摊点儿多了去了,价格还比公家的便宜,谁还再像以前似的去公家商店看那些售货员的脸色呢。早些时候,那些站柜台的可是牛得很呢。你一进去,人家坐到柜台里边的椅子上,要不看本书,要不织个毛衣,要不聊个天,压根就不用正眼瞅你。你问上三遍,柜台里的人才爱搭不理的问你要买啥。我的一个表嫂原来就是供销社门市部的售货员。在她嫁给我表哥之前,我去门市部买点儿东西,得小心翼翼的看她的脸色,揣摩她的心情,才敢张嘴买货。后来,她嫁给表哥之后,我再去就有了一种朝中有人的感觉。是的,表嫂的脸色从我一进门就由冷若冰霜变成满面春风了。

        粟宏也是农家子弟,父母费了老大劲儿,才把他供到中专毕业。分配工作之后,就算是修成正果了。不曾想,这单位却已经到了濒临倒闭的阶段。没办法,谁让粟宏家里没有硬实的门路呢。要知道,分配是要凭关系的。作为农民,父母把你供出来已经累脱皮了,再也无力为分配的事情做些什么了。粟宏是个懂事的孩子,在三中时与我是互助伙伴,向来省吃俭用,刻苦用功,标准的好孩子一枚。现在能作为一名国营单位的正式工,也算是没有白费了当初的努力。

        自从粟宏分配到黄土城以后,我在闲暇时便多了一个去处。只要我一收工,洗吧洗吧,就溜达到他所在的商店去了。商店离我家也就二三百米的距离。到他那儿,踢开门就进,再也没有了当初进入国营商店时的胆怯。我俩在一起除了回顾一下当年的三中生活之外,就是对当下的情形发发牢骚和感慨,当然也有对未来的迷茫。粟宏的工作虽然清闲,但却无聊至极。商店门窗皆朝东开,且里面幽深暗淡。上午还有些光亮,中午过后,里面便成了冷宫。粟宏在里面就像被皇帝打入冷宫的妃子,整日里唉声叹气,却又无可奈何。

        随着我的土坑挖得越来越深,粟宏的单位也越来越萧条。终于,国营单位职工下岗的风潮刮到了黄土城这个边远小镇。粟宏被供销社以6000元的遣散费买断工龄,光荣下岗了。对此,粟宏是无法接受的。他跟我发牢骚说:“当初,家里头为了供哥儿们上中专花了快一万块钱呀。现在倒好,连个本钱还没等收回来了,就下岗了。这叫什么事儿呀!”我也默然。是啊!一个农民家庭供出一个中专生多么不易呀!可是,社会大潮的一点儿余波就足以让你之前所付出的一切成为泡影。时也,运也,命也。

        下岗后的粟宏在黄土城街上摆了个小摊,开始倒腾着做一些小买卖。收益却是一般。一个中专生,本来是妥妥的国营单位铁饭碗儿端着,结果被单位一脚给踢到了社会上,且适应呢。没办法,在社会大潮里,个人最多就像一条小鱼儿。风平浪静时还好,可以自由游弋;一旦风浪袭来,便只有随波逐流,听天由命了。要知道,不是随便哪个人都可以成为时代弄潮儿的。

        转眼间,黄土城的夏天又到了。奶奶迎来了她的八十大寿。几乎能回来祝寿的亲戚们都回来了。七八十口人聚在一起。一时间,奶奶的院里人来人往好不热闹。大爷大娘带着儿女和孙女。老叔老婶一家人。二姑一家人。三姑一家人。奶奶外面的儿女们都回来给他祝寿了。再加上本地的大姑一家。二大爷一家。四大爷一家。我们一家。儿孙满堂。老人家甭提多开心了。奶奶一直和四大爷住一个院。平时四大爷一家对奶奶照看的多一些。一旦外面的亲戚回来,也都是四大爷一家忙活着接待。不过,四大爷可是从未一下子接待过这么多的亲戚呀!那两天把他和四大娘累得够呛。有一些小辈人之前都没见过面。这一回可见着了。呀,原来张家这么多亲人呢。家族自豪感,荣誉感油然而生。嗯,张家在黄土城也算个大家族了。

        给奶奶过八十大寿那天,我们一家早早就收了工。妈妈跟几位妯娌忙乎着做饭菜。爸爸跟哥哥兄弟们聚在一起忆苦思甜。小辈人们仨一群,五一伙的扎堆儿聊天。小孩子们则开心的在院里追逐打闹。奶奶晒着太阳慈祥的看着这一幕。是啊,人生幸福,不过如此。奶奶操劳一生,始有今日儿孙满堂之福。也该享受享受这难得的幸福了。

        寿宴即将结束时,老叔掏出他的照像机,用三脚架支好了,张罗着给大家照相。七八十口人该坐的坐,该站的站,按照长幼辈分依次排好,只等着那照相机“咔”的一声响,来个正宗的全家福。只见老叔在相机后面调了半天,按下按钮,然后迅速进入到合影人群中。稍顷,那相机“咔”的一声,全家福完成。那是我第一次知道原来照相机还有自动拍摄功能呢。

        在清化县的亲戚们返城之前,照例到我们家里进行慰问。老辈子们每次回来到我们家,都会留些钱物。我们家则给他们带些家里的莜面土豆一类的土产。虽然东西不值钱,也算个心意。别的我家也没有哇。大爷老叔还专门到我们一家劳动的大土坑里看了看。看到他们的兄弟一家人的劳动环境,哥俩又是皱眉,又是叹气。他们心疼爸爸,可也没办法。每个人有每个人的宿命。人生不易啊。

        在爸爸他们一辈人当中,大爷和老叔是最让爷爷奶奶省心的。自从离开黄土城,一长一幼哥俩先后到了清化县发展,都进了国营企业,还都担任着一定的领导职务。他们结婚成家没用家里操半点心,都是领着媳妇回家向爷爷奶奶做个汇报——婚已结,家已成,业已立,请父母放心。二大爷本来考上了天津美院,毕业后也是妥妥的正式工作。只可惜,二大爷在美院时犯了个错误。他利用自己学到的美术技能,刻了个萝卜章,到美院后勤处冒领了半袋土豆。结果被查出来了,直接遣返原籍。被遣返回黄土城后,二大爷接了爷爷在供销社的班,倒也算有了铁饭碗。二大爷与二大娘跟前一双女儿,没有娶媳妇的压力,生活过得还算滋润。四大爷在哥五个里头是最会算账的。在大集体时期,他担任了生产队的会计。分开队单干以后,他凭借着自己的生意头脑在街上开了一家小卖店,因为善于经营,生意一直不错。四大爷和四大娘也是一双女儿,既无娶媳妇盖房子的压力,再加上小卖店的收入,生活过得也不错。大姑嫁给了在供销批发站上班的大姑父,给大姑父生了两儿三女,专职家庭主妇。二姑嫁到了清化县。二姑父是清化钢铁公司的工人。两人跟前一儿一女,儿女双全,生活自是不错。三姑嫁到了山西原平。三姑父是糖厂工人,且一直坚持自学,是个上进的爷们儿。他们俩口子跟前一个儿子,比我小一些,也很聪明。三姑父厂子效益一般,工资收入有限,三姑还种了一些地,很是辛苦。最让奶奶操心的,就是爸爸这个儿子了。

        在八个兄弟姐妹当中,爸爸的日子是过得最差的。在生产队时还不怎么明显。一分开队单干,随着我们哥仨越来越大,家境的贫困益发明显。半大小子,吃穷老子。更何况爸爸跟前三个半大小子呢。极度贫穷容易让人产生自卑心理。过度的自卑心理又会让人表现得神经敏感。在这种生活状态下,**神经就极其敏感。任何人对她言语间的轻视,甚至是一个微小的神态表情,都能让妈妈产生强烈的反感情绪甚至是过激反应。大爷和老叔对妈妈说什么话,她一般不会表现得那么敏感。妈妈是个极其有心的人,能从每个人的些微细节中觉察到其内心的真实状态。大爷和老叔是发自内心的对我们家予以真诚的同情和关怀,丝毫没有因为我家的贫穷而有半点嫌弃的意思,更没有怕沾上我们家的穷气而保持距离的想法。妈妈能够用心体察到,因此,对于大爷和老叔,妈妈始终充满感激之情。在那段艰难的岁月里,远在清化县的大爷老叔对于我们家予以了无私的关怀和照顾,让这个贫寒的家庭感受到了亲人之间的温暖与关爱,也帮助我们渡过了那些几乎看不到什么希望的日子。特别是老叔,每次都要跟妈妈聊很多,给她鼓劲儿,加油,帮她缓解内心的焦虑,平复因贫困给她带来的过激反应,让妈妈始终对她的这个小叔子充满亲情感。妈妈常说,亲人之间,即使帮不上忙,只要能够有句舒心的话,也就足够了。这或许就是家族这个概念的真正意义吧。当然,每个人的能力有大小,境界亦不同。各家自有各家难念的经。其他的亲戚们也都在不同时期,以不同的方式表达了他们对于我们家庭的关心和照顾。所有人的好都在妈妈心里记着,也都在我们全家人心里记着。也许咱也未必能够回报一二。人家也只是从亲情关爱出发,不图你回报啥,但是感恩的心咱一定要有。

        奶奶的八十大寿过完,外地的亲戚们各自回家。奶奶也终于可以清静清静了。是的,老人们既希望与儿孙们在一起享受天伦之乐,可人太多了也实在是闹腾呀。

        我们一家人还继续拉土修理地球的生活。地球这么大,土那么多,掏是掏不空的。人生这么久,苦那么多,吃是吃不完的。众生皆苦。嗯,慢慢的,一口一口的吃吧。就在96年的夏天即将过去的时候,家里又发生了一件事情。这回,事情出在我的身上。

        【本章阅读完毕,更多请搜索墨缘文学网;http://wap.mywenxue.org 阅读更多精彩小说】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