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零三章 论策(上) (3 / 4)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四百零三章 论策(上) (3 / 4)
        华夏国历史我们知道,早先好象马马虎虎,后来碰到“策论体制”和我们不一样的西洋夷人,就是那些**分子,我们就混得有点不太愉快了。

        当然,现代社会也不是蛮不讲理的,对以前的士大夫,现在的人文知识分子还是给出路的。出路很多,随便举些例子,您不是识字吗?可以去教小孩们认字;您会作诗写字,那很好,写些东西出来,给老百姓看看,他们现在不但识字而且有钱,老百姓一高兴,您就是著名作家知名诗人,活的无比畅快;您要是会画画,只要画的好,也能卖钱,如果您十分不济,最次您还可以专门研究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成为所谓国学专家,我国的国策大概还要用国家的钱粮养活这类专家若干年,有生之年可保衣食无忧……

        士大夫们有这么多金光大道,策论作家们不走,非要坚持写策论,写了帝王家不买,不买也要写;写了没有人当真,不当真也要写,谋国之忠,报国之忱,这是何等可钦可佩的赤子之心啊!

        但皇帝不买账,赤子之心也会有冷却之时。

        傅院长看似是在讲述策论历史,但唐逸却听出几分弦外之音,但这些事情以唐逸如今的实力是无法去干预的,所以他选择成为一名沉默的倾听者。

        傅院长见唐逸沉默不语,淡淡一笑道:“讲完策论的历史,我便给你讲讲策论答题,以及相关的篇章吧。诸葛武侯,躬耕南阳,隐居求志,智高谋远,自比管仲、乐毅,闲暇时常抱膝长吟“梁父吟”,以抒其怀。诸葛长阳一生满腹经纶,足智多谋,为大汉立下汗马功劳。历代帝王将相、鸿儒俊才、文人骚客对其**、赞爱有加的鸿篇巨著、碑碣匾额不计其数。”

        唐逸忍俊不禁,这位诸葛长阳到真有几分诸葛亮的影子。

        傅院长看到唐逸微笑,眉头微皱,但也没有深思,而是继续说道:“大唐丁丑年秋月,一名叫吉甫的考生在其策论集《文似看山不喜平》作品中,以“武侯南阳抱膝论”为题有感于怀,再次论述诸葛武侯的功绩和对时政的感悟。

        该廪生策论集《文似看山不喜平》系皇粮、国税、博物、征集区域社会生活文献时征得,全集共二十二篇,毛笔标准小楷竖式写就,三道纸捻六孔宣纸装订,均有书院先生断句、批改、点评等。

        其封面靠左竖书中楷“文似看山不喜平”七字,右上竖书“丁丑秋月”年款,右下竖书“吉甫誌”,加盖“某廪生书”白文方形印章两处,该策论集第十八篇系“武侯南阳抱膝论”题目。其内容写到:

        三代以下之人才,以武侯为第一。然,其居于琅琊,避乱襄阳,隐居躬耕,以乐尧舜之道,所以能成伟大之业也。如诸葛武侯抱膝南阳是已。

        吾想,先主得徐庶之荐,三顾茅庐,隆中建策,三分定鼎。能令江东心惊,中原丧胆,七擒奏续,六出建功,固一代之奇才也!讨贼之功大矣。然,亦学问之夙成耳。

        夫避乱世之者,最足成人之经纶。昔太公隐于东海之滨,以成鹰扬之功;尹伊隐于有莘之野,以成伐夏之勋。隐居以成学也。武侯隐居南阳,潜心典策,凡安民之略,济世之方,无不预储于茅庐,坐诵之日是平生之功业,皆自抱膝时成之也!

        吾人遭际世乱迩室吟啸,当知武侯之志,岂可事吟咏,毫无心得,为天下之弃人哉!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