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四百零三章 论策(上) (4 / 4)
后批:看题不差,笔亦清爽有致。
通读该策论可知:作者以武侯南阳隐居,求志抱膝长吟成伟大之业为论题,以昔太公隐于东海之滨,以成鹰扬之功;尹伊隐于有莘之野,以成伐夏之勋为事实论据,论述武侯隐居南阳,潜心典策,凡安民之略,济世之方,无不预储于茅庐,坐诵之日是平生之功业,皆自抱膝时成之,这一论题。作者分条析理,以事寓议,文章表达观点简洁而有力,犀利而练达。通过该论题主要议论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形势,向社会建言献策的文论。
该篇文章作于光绪丁丑秋月。文献记载:这一年,华北地区地区发生一场面积大、持续长、亘古未有的特大旱灾。多省受灾严重。因灾荒以大唐三年、四年最严重,故史称“丁戊奇荒”。
据《南阳县粮食志-大事记》记载,“大唐三年,五月至次年三月无雨,收粮甚少,小米每石价涨至六千余文,高粱每石价涨至四百四十余文,高于平时三倍,民大饥”。又有民谣“大唐三年,死人一半”之说,究其原因,旱情奇荒所至。有大饥,必有大乱,灾民为活口,必然出现社会动乱不安现象。因此,作者通过诸葛武侯抱膝南阳论述,提出当下“吾人遭际世乱迩室吟啸,当知武侯之志,岂可事吟咏,毫无心得,为天下之弃人哉!”这一忧国忧民思想。
该廪生策论集起名“文似看山不喜平”。其出自清代袁枚《随园诗话》,意思是写文章好比观赏山峰那样起伏跌宕,写出波澜曲折起伏,奇势迭出,引人入胜。最忌平坦庸俗,平淡无味。
该策论集作者基本上是按随笔体论述,也不乏科举策论规范制式书写。因此,批阅该廪生文论的书院先生批语为:“看题不差,笔亦清爽有致。”意思是指该策论题目无差错、全对、正确之意。再次证明诸葛武侯躬耕于南阳,抱膝长吟,隐居求志,成就大汉工业。
写作笔法谨严有致,有韵味,有情趣,展现潇洒之态,实乃策论佳作。”
比起一开始的长篇大论,在讲到策论的写作技巧时,傅院长反而是退而求其次,直接用题答题的方法,加深唐逸对策论的理解。
不得不说,这位廪生独劈蹊径,不歌诵大唐之繁华,反倒是将笔墨对准于诸葛武侯,以其为中心,不断的添砖加瓦,使得策论的内容更加充实而引人入胜。
讲完策论的答题模板,傅院长略微沉吟,说道:“接下去便是大乾的时事了……”
唐逸精神威震,这才是此番科考第三关的重点!
……
……
【本章阅读完毕,更多请搜索墨缘文学网;http://wap.mywenxue.org 阅读更多精彩小说】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