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四百零三章 论策(上) (2 / 4)
傅院长微微停顿,说道:“如今大乾考试自然不可能如此之久,老夫一直认为,策论之道的技巧,便是“风恢恢而能远,流洋洋则不溢”。文辞要富有气势,像吹得很远很远的劲风,像汤汤流淌的江河,但又毫不过分。简言之,就是要求策论的语言文字要有表现力,要合乎文章的体式。”
“三王时期,君主与臣的贤能等同,所以,主臣之间,便同心协力,共同谋划如何治理天下;在大周灭亡,礼崩乐坏的春秋时期,当时的,五霸比不上其臣子贤明,所以,便将政事交托予臣下办理。这正符合不弃神明之德,不废圣贤之名,因此,他们才能在他们所处的时代建立功德。
人们总是把的科举视作八股文的考场,以偏带全,认为那就是不可取的老传统。
其实不然,在大唐时期,朝廷开科选士,向来以“策论”作为主攻,文采飞逸者更好,但你的见解独到,才是上上之选,故我才会一开始说道,圣上就当时的时政、农事、民风等问题出题,由考生对答,这就是对策。
譬如:皇帝问你,如何征服西夏,你来提出自己的想法、见解和观点,策论做得好,马上就可以外放做官,或者进入翰林培养。只可惜今人必须才加科考才行。”
唐逸对此非常认同,若是用他现代的目光却看,再同将高考同科考进行对比,不难发现,高考制度一直是以“掉书袋”为中心,考试的内容,无不是以你记住了书里的多少内容作为考试的依据,“论”一直以来,都没有被重视。
反观古代,士子聚会、将官言事、百官奏折、朝廷议政,无不是言来论去,讨论为纲,谈天论地,以见解评高低。唐太宗的贞观之治,也是建立在《贞观政要》诸位官员的经邦论道、极而言之的基础之上,故有“一言兴邦”,正是此理。
古人的策论集子,有论治黄河的,有论养军马,有论财赋税收的,有论办学治军的,当然也有讨论剿、抚夷人这样的实证之事,说的也都是国家大事。
其论也,除了篇篇充满了对人性的分析以及高度的政治智慧,附带着还有一个优点,就是文笔也好得不得了。
古人的策论写得这样好,但是如果把古代的“策论体制”搬到现代来用,不得不承认情况会变得非常糟糕,这样的观点似乎有些矛盾,其实不然,因为古代的文人都是读八股出身,四书五经很熟悉,仁义道德很熟悉,但那班君子除了心中自有一股浩然之“气”直冲脑门子外,一般来说是弄不清黄河几个弯的,也不知道马尾巴有什么用,治学只会教八股,当然还有策论,治军则未必知道一千兵一天吃几百斤米的,而偏偏治黄、养马、教育、国防、外交都是人命关天、国运关天的大事情,听凭这样大言炎炎的书呆子胡闹,自然是会让信息发达的老百姓提心吊胆,放不下心睡不安稳。
有些所谓的砖家,亦是如此。
古人写策论固然有书呆子胡言乱语,今天写策论的难道各个都是诸葛亮重生吗?你大国小民苛古而宽今,是何道理?
其实唐逸也知道,古代的书呆子并不见得比现代的书呆子更蠢,但是古代的策论作家有个现代同行无法比拟的优势,那就是这些前辈们都同时是一种叫做“官”的东西,这些东西写出策论来是要给圣上看,而皇帝看了一高兴,很有可能真的就拿着那张破纸签名盖章,文件下发,用来治黄养马收税练兵了。
结果怎么样?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