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9章 法会 (5 / 6)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369章 法会 (5 / 6)
        董巧巧眨巴眨巴大眼睛,一脸好奇地看着冉闵。

        董巧巧可是信仰道教的,所以她很乐意道教能在魏国扩张下去。

        但冉闵却是摇摇头道:“国教?巧巧,在寡人看来,道教可以作为国教,但又有些不妥。寡人欲行内圣外王之道,圣为道,王为佛,圣道施于国内,王道施于国外,二者并用,方才是大道!”

        在冉闵看来,无论是佛教还是道教,他都可以利用。当然了,这是一把双刃剑,用的好,能够所向披靡,用的不好,就会山自己!

        但冉闵有信心能够驾驭这把双刃剑!

        为什么冉闵心里更偏向于道教呢?

        道教虽然因黄巾起义在北方遭到镇压而在魏国走向低潮,但在吴国仍受到崇奉。在蜀国,师道还有一定的发展。

        到了晋代,着名道士辈出。东晋时,道教在南方飞速发展,形成三大中心:一是今江西贵溪市的龙虎山;二是今湖南的衡山,三是今江苏的茅山。

        西晋末年,李特在梁州、益州领导流民起义,张陵的**孙张盛为了躲避战祸,带领一部分师道徒众,由汉中迁居龙虎山,建立箓坛(道教收道士时授符箓的神坛),传播师道。

        后来,这里便形成南方师道的中心。

        与此同时,北方酷信道教的魏夫人存华,也为了逃避战乱,自洛阳南迁,最后隐居于衡山,修道、传道,后来被尊为“南真夫人”和“南岳夫人”。

        南岳衡山因此也就成了南方的道教中心。江南自东汉末年以来,道教一直受到保护,因此信奉的人很多,其中包括士族名门王、谢、陶、殷诸姓及各级官吏。

        因此,势力很强,影响很大。其中许多着名的道士多在今江苏句容、溧水东部的茅山修道炼丹,这里也就成为南方道教的中心之一。

        但是,这时的道教仍然没有佛寺那样的建筑物。出家道士的修道和炼丹场所,依旧是石室、洞府或简陋的茅棚;不出家的信奉者,都在家中设一间“静室”,进行修炼。这与道教修炼,需要环境幽静有关。例如着名道士单道开,他就“好山居”。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