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233章经营模式 (2 / 4)
因为这些公司对于交易的双方,只是起一个“牵线搭桥”的作用,并不承担任何责任,白了就是赚取中介费。
因此最怕两端的客户在交易前见面,又因为这些人大多有特殊背景,因而被形象地被戏称为“皮包公司”。
前几年这种运作模式风行一时,肆意进行经济诈骗活动,给许多企业、个人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导致政府不得不出面制止,怎奈许多关系罩着,只能起到遏制作用,不能完全根除。
其实识别他们并非难事:有无固定经营场地,如果该公司没场所,打一抢换一个地方,这类企业多半属于那种类型。
二是看有没有固定从业人员,若员工四处流动,无固定的办公地点;三看手中有没有货物,只是嘴巴上自己手有多少吨钢料,多少台彩电,多少吨聚氯乙烯,而你却没有真正看到这些‘货“,便可暂且怀疑。
四看其经营项目是否专一,一个大到飞机等工业材料,到绣花针都卖的,肯定是皮包公司无疑。
以上识别方法多是书上或课堂上讲的,是理论性的知识,而在现实的商场中,要真正能够识别出却并非易事。
因为你可能被该公司的招牌吓怕,根本无意顾及验明正身,便与之谈上交易了。
他们奇异的招数确实也使不少人上了当,真的起到了”奇特“的效果,近几年来这类人所打的“招牌”之所以能迷惑人,关键是在耍弄着巧妙的手法。
主要有这两种:有着时髦而响亮的公司名称,“某某环球贸易公司”、“什么太平洋贸易公司”、“哪个有限公司”、“啥物资交易中心”等。
这些名称确实迷惑了不少人,或迷住刚进城的农民,或欺骗初涉商场经商之人,或是欺负那些仅凭名称判断公司虚实的人。
以我在上见到的一个案为例,该公司注册名称叫“阿泰贸易有限公司”,但站名称以“XXX苏绣制造社出现”。
站内容全部围绕绣品展开,大幅标题打造“刺绣工艺第一品牌”,而该公司注册的营业执照上包罗万象,几乎什么都可以做,惟独不见绣品、刺绣。
如出现这样的情况,就算他是正儿八经做生意,挂羊头卖狗肉,没有什么诚信可言,还是挺值得怀疑的。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