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 难民 (2 / 4)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三十一章 难民 (2 / 4)
        在实例面前,蒋委座没有拒绝,而且对陈次长推荐的黄琪翔深表赞同,认为此人精通火炮,正是合适人选。

        同意了是一回事,真正实行又是另一回事。

        安顿难民的储备与设施方面,有宋庆龄、沈九慈、胡泳骐等著名爱国人士的全力支持,加上南京、上海等地颇有影响力的“各界救亡会”、“抗敌后援会”、“难民救济会”,“民先会”等等爱国团体的全力以赴,算是得到很不错的实施。

        吴毅作为实际推手,不至于只提供蓝图而不加派现成的有经验人员,热南根据地守备团那些经过实践的干部、战士,就抽调了300多人过来。

        比如兴隆肖家沟及附近的肖传亮、肖传贤、李盛锦等人,这可都是家族式武装成员,却舍弃祖宅大批消灭鬼子、进行自力更生生产的好手,山区地带的生产、防御,对于他们来说已不生疏。

        翔实图片、应有尽有的缴获纪念品,还有旅长吴毅亲笔开具的作战、生产评价材料,使得这些抗战功臣深得陈次长、黄琪翔、各界爱国人士的器重与信任。

        有他们无私的奉献、建议、参与,天目山地区不仅合理选址构筑起不少新村落,而且优先选择易守难攻的隐蔽地带,构建起仓库、学校、工厂、医院、孤儿院。

        甚至建起几处山间简易机场,方便一些亟需药品、器械、物资的运送。

        特勤旅先期研制出来的部分药品、医疗器械,就是通过空中运输方式优先输送到此,对稳定军心、民心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故而鬼子发动偷袭,并使用秘而不宣的细菌威胁之后,沪宁杭逃散难民听说有这么一处避难所,携家带口纷至沓来。

        上海前线受伤的将士,往往也都是急送到此进行救治。

        近万平方公里的天目山地区,一改地广人稀状况,成为近百万难民、伤员的庇护所,还有难民、伤员陆续赶来。

        要不是早早准备,可能慌乱逃命导致死于顾副司令长官协调队枪口下的冤魂,至少得翻几番,甚至更多一些。

        可这样一个重要所在的防御体系,相对热南根据地而言,就薄弱得太多了!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