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七章 战略分歧 (3 / 5)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九十七章 战略分歧 (3 / 5)
        到二零五三年一月初,大型电动运输机的总交付量只有五百四十架,除掉战损与非战斗丧失,保有量在四百八十架左右。大陆战争迸发后,空军已把百分之八十的大型电动运输机调派过来,只在中东战场保留了大约一百架。即便如此,也最多只能支持两个集团军在西伯利亚作战。

        按照戚凯威的设想,如果进军乌拉尔山,而且以攻占俄罗斯欧洲地区为目的,至少需要动用十六个集团军,因而需要大约一千六百架大型电动运输机。如此一来,最快也要到二零五三年底,才有足够的大型电动运输机。这还有一个前提,即在二零五三年,大型电动运输机的丧失率维持不变。

        明显,这是不大可能的事情。

        要知道,仅在中东战场上,大型电动运输机的战损率就在上升,而且随着伊朗战场上局势发生变化,需求量也会增

        据此,牧浩洋提出,在大陆战场上,最好采取较为稳妥的进攻战略。

        按照他的提议,陆军应该放慢进攻节拍,首先在西伯利亚战场上消灭俄军有生力量,等到二零五四年,才考虑进军乌拉尔山。

        明显,戚凯威不会支持牧浩洋的提议。

        他不断坚持,应该在半年之内结束亚洲方向上的大规模战斗,即在二零五三年六月底把战线推进到乌拉尔山附近,争取在二零五三年的冬季到来之前翻越乌拉尔山,不然就得拖到二零五四年春季。

        一月六日夜间,两人为此事在元首面前争得不可开交。

        此时,黄瀚林较为倾向于戚凯威,认为大陆战场间接关系到本土安全,有必要加快进攻速度。

        所幸的是,在牧浩洋竭力澄清情况之后,黄瀚林的态度有所转变。

        这也仅仅是有所转变,并不表示黄瀚林不再支持戚凯威。

        为此,牧浩洋提出,应该加强在南方战场上的投入,争取在年内发动战略反击,而且地点就在西太平洋上。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