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九十七章 战略分歧 (2 / 5)
由此产生的结果就是,美军将三线作战,使本已捉襟见肘的陆军兵力变得愈加紧张。
只是,牧浩洋并不认为会出现这样的结果。
在他看来,就算陆军能够打到乌拉尔山,也很难进入俄罗斯的欧洲地区,也就不可能迫使美国出兵俄罗斯。
原因很简单,队不见得能够顺利翻过乌拉尔山。
对此,牧浩洋提出了一个连戚凯威都无法反驳的理由,即推进到乌拉尔山之后,陆军的后勤补给线将变得非常漫长,而俄罗斯西伯利亚铁路的运力又严峻不足,前线部队不可能获得足够的补给。
现实上,这个问题在战前就考虑到了。
如果把俄军故意破坏、以及占领区内的干扰因素考虑进去,西伯利亚铁路的运力最多只能支持四个集团军作战,把后勤保障力量算进去,投入俄罗斯战场上的总兵力不可能超过五十万。问题是,如果要想完全击败俄罗斯,至少得投入一百五十万地面部队,因而需要为其余一百万地面部队开辟新的补给路线。
战前,牧浩洋与戚凯威都把希望放在了大型电动运输机上。
虽然也有人提出了别的处理办法,比如控制印度洋之后,打通前往黑海的航线,用海运处理问题,但是这些办法都存在局限性,而且会大幅度增加海军的作战负担,与实际情况严峻不符。
别的不说,海军就没有能力进入地中海。
此外,像土耳其这类亲美的中立国,暂时不会投靠中国。
现实上,也正是为了对俄作战,牧浩洋才高度重视大型电动运输机,并且给予了该项目最高优先权。
问题是,战争才打了两个多月,大型电动运输机的保有量非常有限。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