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七十二章 大变革时代 (3 / 4)
即便不考虑眼前的需求,从长远发展角度来看,如果第二代可控聚变技术成熟,民营企业将一举超越国营企业,成为主要电力供应商,在至关重要的国家基础领域获得举足轻重的发言权。
当然,在第二代可控聚变技术成熟之前,第一代可控聚变仍然是效率最高的电力供应方式。
按照规划,到二零三六年底,中国就将建成两座五千五百万千瓦级聚变。
因为已经进行全面动员,对电力供应进行了严厉管制,所有非关键企业都已停产,所以中国有足够多的电能,能够开展一些在平常无法进行的工程,比如在人造环境中种植栽培农作物。
当时,这个项目由军方负责。
原因很简单,粮食危机已经迫在眉睫。
按照最乐观的估计,到二零三七年夏季,中国储备的粮食将全部用光。如果按照人均年消耗八百公斤计算,中国的在二零三七年的粮食缺口大约在百分之十五左右,而实际差额肯定更大。要知道,中国不但要满足本国需求,还要为了维持周边地区稳定,向周边国家输出粮食。
促进粮食生产的作用不太明显,因为中国欠缺劳动力。
唯一的办法,就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也就必须摆脱传统的生产方式,以工业化生产的方式来从事农业生产。
如果不能在二零三七年增产一亿五千万吨粮食,中国的处境将非常悲惨。
如此重点啊的项目,自然得交给军方负责。
当时,军方采用了两种手段:一是扩大农垦区的面积,在适合进行机械化农业耕作的地区进行集中管理,建立由军队直接控制的农垦部队;二是在新技术上投资,争取在二零三七年达到实用程度。
所谓的新技术,就是“农业工厂”。
得简单一些,就是在工厂里面,用人造阳光取代太阳光,并且通过增强光照亮、提高二氧化碳含量、使用效率更高的无土壤栽培技术等等,在不受自然环境影响的情况下,大幅度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