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二章 空中力量 (2 / 5)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五十二章 空中力量 (2 / 5)
        暂且不说导弹,仅是八千五百公里的作战半径就难住了所有工程师。

        要知道,轰炸机不是运输机,在考虑作战半径、载弹量等前提下,还得考虑突防能力等各种战术性能。

        事实上,即便是美国,也没有生产过作战半径达到八千五百公里的战略轰炸机。

        这也很好理解,美国在世界各地都有空军基地,比如从关岛起飞的轰炸机,即便只使用短程导弹,也只需要七千公里的作战半径就能覆盖中国本土,而中国的海外军事基地主要集中在东北亚、东南亚与南亚,在靠近美国本土的地方没有军事基地,也就无法让轰炸机靠前部署。

        正是过高的战术指标,使H-X项目停在了纸面上。

        在技术不过关的情况下,空军不得不降低要求,比如把作战半径缩短到六千公里,把正常载弹量降低到十二吨。说得直接一点,只要能够携带六枚射程为三千公里的高超音速巡航导弹,对九千公里外的目标进行打击。

        可以说,这是最低的战术标准了,因为从中国本土最北端到美国本土西北地区,最短距离就是九千公里。再短的话,就只能对付美国本土以外的目标,比如阿拉斯加州与夏威夷群岛。

        问题是,在这个战术标准下,H-X项目完全没有必要单独进行。

        说得直接一些,H-20完全有能力达到空军提出的战术指标。

        H-20的基础型号,能在载弹二十吨的情况下达到四千五百公里的作战半径,如果减少八吨载荷,再适当提高发动机的燃油经济性,或者通过改进内部结构,增大油箱容积就完全有能力达到六千公里的作战半径。

        正是如此,空军把重点放在了H-20的改进之上。

        当时,西方媒体所说的H-30,实际上就是H-20的改进型号。至于H-X项目,则被空军当成了长远规划。如果H-20的改进项目能在二零三五年之前完成,H-X项目则将在二零三六年左右重新启动。

        显然,这是非常明智的选择。

        到二零三二年,随着中日矛盾全面爆发,战争威胁迫近,H-20改进项目立即上升到了仅次于J-30项目的高度上,成为空军装备项目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空军耗资最大的项目之一。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