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二章 不咬人恶心人 (2 / 4)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二百一十二章 不咬人恶心人 (2 / 4)
        据说当时唐朝皇族的宫中内宦气焰嚣张,权势登峰造极,以至能随意任免朝臣、择立皇帝,于是私自阉割一时间形成风气,出现了大量不由诏命而自宫的人,被当时人称为“私白”。等到了明朝,宦官势力再次强盛,自宫现象也随之严重。而在古代有句话说的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些自断了子孙根的人,那就数数典忘祖的不孝之人。如此这般又怎么会被人尊重,因此既然不要了祖宗,索性连名姓都抛弃了。这也就有了“无名白”的称呼,而随着这个特殊的群体数量急增,因此也逐渐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明朝初年,明太祖朱元璋以历史上宦官祸国乱政为戒,规定内宦不得读书识字,不得兼外臣文武衔,品级不得超过四品等等,并悬铁牌于宫门,上刻“内臣不得干预政事,预者斩”几个大字,以示震慑。因此,这一时期“无名白”问题不甚突出。然而,从明成祖开始,宦官的权势越来越大。究其原因,在于“靖难之役”中尚为燕王的朱棣重用宦官,围攻南京时,又多以建文帝的左右为耳目来窃取朝廷机密。随着这些为朱棣夺权立下汗马功劳的宦官愈益受到重用,民间自宫之风也日渐盛行。

        到仁宗时,“无名白”开始成批出现,渐呈无法遏制之势。仁宗即位初即有长沙民自宫求用。不久,兴州左屯军余徐翼“有子自宫,入为内竖,乞除军籍”。在仁宗即位之初就发生两起“无名白”求用事件,可见当时社会上“无名白”问题已趋严重。为遏制这种现象蔓延,仁宗断然下旨严禁自宫行为:“令凡自宫者以不孝论。”不过从以后的发展来看,这条圣旨并未起到多大作用。

        到弘治、正德、嘉靖时期,明廷甚至不得不将陆续制定的“禁止自宫”的相关条文编进具有法律意义的《大明会典》。

        然而,不管处罚如何严厉,自宫者依旧不断。明代中后期甚至出现整村、整庄皆自宫的极端现象,数十万“无名白”游荡于社会的各个角落。而作为大明朝的统治中心,顺天府一带的“无名白”数量最多问题也就越大

        为了控制无名白的发展,明代统治者采取的禁令不可谓不严厉,但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正应了那句话,有需求,就有市场。

        而造成这一社会现象的根本原因,首先就在于明朝内廷对大量宦官的不断需求。而这个问题在历朝历代都存在,只不过到了明朝被忽然放大了……后宫之中,除了皇帝一个正常的男人,都是女人。可是很多事情女人是无法担当了,可是为了防止使用的男子“监守自盗”,太监这个特殊群体就只能存在。也正因如此,历代皇帝对自宫这种毫无人道可言的行为,态度始终是矛盾的,虽频繁下令严禁自宫,但却从未认真执行。

        而那些连自残行为都做得出来的“无名白”,就是深信只要有后宫存在,就需要宦官,皇帝就不可能把他们一概拒之门外,因此才会一批又一批的“正常人”前仆后继,哭着喊着,甚至是以做半个男人为代价的巨大牺牲,便加入到“无名白”的队伍中来。

        他们是为了什么

        还不是为了荣华富贵,功名利禄

        前面有着王振、刘瑾这些前辈的光辉例子指引着他们前进的道路。于是一些世代贫困而又无法改变自己命运的人,一些天性懒惰而又不安于本分的人以及一些无缘于科举而又祈望出人头地的人,便纷纷走上了以自宫自残求富贵之路。

        这是当时的社会风气使然。可是除了少量幸运的“无名白”可以通过某种途径进入皇宫以外,大量无缘进宫的“无名白”者却只能像是猪狗一样,在社会的最底层苟且过活他们这些人甚至连乞丐都不如。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