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二百八十八章 秦制之谜 (4 / 6)
不如此,哪些极力反对法家的儒生何不将法家的这个做法给废了?
“不过老师,朕其实更欣赏的是儒门的荀子。”
陆秀夫的眼眉微微动了一下。
咱的好老师也是很坏滴,他实际上在旁敲侧击。但咱把他单独留下来,就是想说点心里话。
“因为在朕看来,荀子不仅继承了圣人的‘仁’,他‘重教’、‘重学’,也提出了‘法’。”
兄弟我之所以认定荀子就是儒门之人,一个关键的原因就是他“重教”、“重学”。
有句俗话叫:“文无第一,武无第二。”荀子所写的《劝学》绝对在“劝人学习”这个题目上能排在第二。这已经足够证实他的确继承了同样重教的孔老夫子衣钵。
至于他也提“法”,很可能是吸收了早期法家的一些思想,认为仅仅靠“教化”不够,还必须通过“法”的约束,使人由“恶”达到“善”。也就是使人的行为符合道德规范和礼仪制度。
“老师,荀子其实提出了治理天下的两种手段。一个是教化,另一个是用法来约束。因为单凭某一个,均不能真正做到治理好天下。”
“依朕之浅见,李斯、韩非等人并没有全盘领悟荀子的本意,而是仅仅取其‘偏’。这就是它们没能让大秦帝国持久下去的原因之一。”
单凭教育,是无法将天下全给教成圣人滴,否则,自孔子之后,这个东亚之国的圣人怕是要成灾了。
而只依靠“法”,不仅容易走到后期法家的套路上去,也容易给人造成严酷的感觉。
“老师,朕还认为,所谓的‘刑罚’与‘仁义’其实并不相斥。因为只要朝廷怀有制定它的目的,是只有惩恶才能扬善,并在制订时使之更合理,就不会使天下百姓觉得苛刻。反之,恶如不惩,则就是对他人以不仁。”
这次陆秀夫的眼眉大大地跳了一下。
他的好学生一方面推行教化天下的大计、一方面又开始强调法治的原因,他算是彻底明白了。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