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26章:逐梦沙河经验,赶赴阳光新程 (3 / 7)
学科的生命力在于应用。很多高校的优势学科,往往因为缺乏“应用场景”,导致科研成果“束之高阁”。而异地驻外研究院,恰恰为学科提供了这样的“应用场”,将学科优势与当地产业需求结合,让科研成果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和提升,进而增强学科的影响力。
学校材料学科在创办沙河玻璃研究院之前,虽然在玻璃材料基础研究方面有积累,但在“产业应用”领域一直处于劣势。而通过研究院的实践,材料学科的研究方向更加“接地气”:针对玻璃生产的能耗问题,研发出了“低温熔融玻璃配方”;针对环保问题,开发出了“玻璃熔窑废气脱硫技术”。这些成果不仅在行业内产生了广泛影响,还带动了学科的人才培养,材料学院开设了“玻璃材料应用”方向的研究生课程,很多研究生的毕业论文选题就来自研究院的实际项目,毕业生也深受企业青睐。
浙江大学苏州工业技术研究院的发展,也印证了这一点。浙江大学的智能制造、生物医药等学科,通过与苏州的产业需求对接,不仅推动了科研成果的转化,还形成了“智能制造系统工程”“生物医药转化医学”等新兴交叉学科方向,进一步提升了学科的竞争力。
(三)人才吸引:从“被动等待”到“主动对接”的转变
人才是大学校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但很多高校在人才吸引方面,往往局限于“本部所在地”,难以接触到外地的优秀人才。而异地驻外研究院,能够将学校的“人才平台”延伸到外地,近距离接触和吸引当地的优秀人才。
沙河玻璃研究院在发展过程中,不仅吸引了学校的科研人员驻外,还从当地企业引进了5名资深技术专家作为“产业导师”,这些专家熟悉玻璃生产工艺,为研究院的技术研发提供了重要支撑。同时,研究院还与沙河市职业技术学院合作,开设了“玻璃技术定向班”,为当地培养了400多名技术工人,其中有20多名优秀学员后来考入了学校的继续教育学院,实现了“人才培养-就业-升学”的闭环。
清华大学深圳研究院则通过“双基地”模式,吸引了大量优秀人才:科研人员可以在深圳研究院工作,同时享受清华大学的学术资源;研究生可以在深圳完成部分课程学习和科研实践,毕业后还能留在深圳就业。这种模式不仅吸引了国内的优秀人才,还吸引了不少海外高层次人才加盟。
(四)社会服务:大学的“责任担当”与“价值体现”
大学作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服务社会的责任。而异地驻外研究院,正是大学履行这一责任的重要载体——将学校的智力资源、科研资源输送到地方,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支持,实现“校地共赢”。
某师范大学在教育资源薄弱地区设立的驻外研究院,通过开展教师培训、教育咨询等服务,不仅提升了当地的教育水平,还为学校的教育学学科积累了实践经验;我校在西部某省设立的科技成果转化中心,针对当地的农业产业需求,研发出了“节水灌溉技术”“特色农产品保鲜技术”,帮助当地农民增收致富。这些案例都说明,异地驻外研究院不仅是学校发展的“助推器”,也是地方经济发展的“智囊团”。
程处长常说:“大学办驻外研究院,不是‘向外扩张’,而是‘向内扎根’,扎根地方产业,扎根社会需求,这样才能实现大学的价值。”这句话,也成为了我撰写《大学异地驻外研究院工作的探索与思考》报告时的核心思路。
四、他山之石:标杆研究院的成功密码
在撰写报告的过程中,我深入研究了清华大学深圳研究院、浙江大学苏州工业技术研究院等标杆案例,发现它们虽然定位不同、模式各异,但都有着共同的“成功密码”,精准的定位、深度的产学研合作、灵活的体制机制,而这些,也与程处长在沙河玻璃研究院的实践不谋而合。
(一)清华大学深圳研究院:“综合性创新平台”的典范
清华大学深圳研究院成立于1996年,是国内最早的异地驻外研究院之一。经过20多年的发展,它已成为集科研、成果转化、企业孵化、人才培养为一体的综合性创新平台,其成功的关键在于“三个结合”: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