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沙河玻璃研究院纪事 (3 / 5)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21章:沙河玻璃研究院纪事 (3 / 5)
        这个决定让所有人都感到震惊和不解,毕竟程院长在科发院的工作一直都非常出色,而且他的经验和能力也是大家所公认的。那么,他为什么会突然做出这样的决定呢?是因为对科发院的工作感到厌倦了吗?还是有其他更深层次的原因呢?

        我听到消息时,正在办公室整理沙河研究院的进度报告,手里的笔“啪嗒”一声掉在桌上。我赶紧跑到程院长办公室,推开门就问:“院长,您这是为啥啊?科发院这么多事,您走了我们怎么办?”

        程院长正收拾东西,桌上放着沙河研究院的规划图,上面画满了红色的批注。他抬头笑了笑,眼神很温和:“鹿鸣啊,我今年五十七岁多了,比起坐在办公室里搞管理,更想做点实在的。年轻领导有冲劲,能把科发院带得更好;我去沙河担任院长,能盯着研究院建起来,帮企业解决点真问题,心里踏实。”

        他顿了顿,拿起规划图递给我:“你看,研究院的办公大楼下个月就要封顶了,检测平台的设备也快到了,正是缺人的时候。我去了,能帮着对接专家,盯着施工,也能早点帮企业解决难题。”

        第21章:沙河玻璃研究院纪事

        后来,程院长卸任科发院院长,成了沙河玻璃技术研究院的院长,还被沙河市政府聘为科技产业顾问。他把家搬到了沙河,只有在节假日偶尔回学校看看。

        有次他回学校办事,我请他去食堂吃饺子。他跟我聊起在沙河的日子,说刚开始特别难:缺人手,他就自己跑学校,动员专家去沙河驻点;缺设备,他就带着研究院的人跑部委,申请科研经费;企业的需求急,他带着专家在玻璃厂的窑炉边蹲了三天三夜,盯着调参数,最后累得在车间的椅子上睡着了。

        “有次鑫源玻璃的窑炉出了问题,成品率从九成掉到三成,王总都快哭了。”程院长咬了口饺子,笑着说,“我们带着团队测了三天窑温,最后发现是辊道速度不均匀。调整之后,成品率第二天就上去了,王总非要给我们发奖金,我没要,咱们搞研究院,不是为了钱,是为了帮他们把产业做起来。”

        我看着程院长黝黑的脸,心里满是敬佩。以前在学校,他总是穿得西装革履,头发梳得一丝不苟;现在他常穿休闲装,皮肤晒得黝黑,手上还沾着淡淡的机油味,可眼里的光却更亮了。

        四、见证:菜地里的研究院

        2014年7月的调研,是我们几个老部下盼了好久的事。车刚到研究院门口,就看到程院长在门口等。他穿着浅蓝色衬衫,袖子挽到胳膊肘,裤腿上还沾着点泥土,看到我们,笑着迎上来:“来得正好,食堂刚炖好冬瓜汤,用的是院子里种的冬瓜,你们尝尝。”

        研究院比我想象中更热闹。两栋大楼并排而立,米白色的办公楼上挂着“沙河玻璃技术研究院”的金属牌匾,阳光下闪着光;旁边浅灰色的专家楼里,不时有穿着白大褂的人进出。

        程院长先带我们去了一楼的成果展示大厅。墙上挂着研究院的发展历程图,从2009年签约到2012年检测平台建成,再到2013年承接第一个国家课题,每一个节点都贴着照片。玻璃展柜里摆满了样品:超白光伏玻璃像水晶一样透亮,防火玻璃能看到里面的特殊夹层,还有用来做手机屏幕的超薄玻璃,薄得能弯曲。

        “这是咱们去年帮光明玻璃研发的超白光伏玻璃,透光率达到92%,以前国内只能靠进口。”程院长拿起一块玻璃递给小王,“现在光明玻璃给国内最大的光伏企业供货,订单排到后年了。”

        小王拿着玻璃,眼睛瞪得溜圆:“程院长,这也太厉害了吧!我以前只在实验室见过这么好的玻璃。”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