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沙河玻璃研究院纪事 (1 / 5)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21章:沙河玻璃研究院纪事 (1 / 5)
        第21章:沙河玻璃研究院纪事

        2014年7月底的河北邢台,闷热得像口密不透风的蒸笼,柏油路被太阳晒得泛着油光,连蝉鸣都透着股有气无力的焦躁。我坐在驶向沙河研究院的面包车上,身边挤着科发院的老周、老刘、小李,小王。车窗外掠过成片的玉米地,偶尔能望见远处高耸的玻璃窑烟囱,淡灰色的烟柱在蓝天下缓缓舒展,那是沙河的标志,也是我们这群人牵挂了8年的地方。

        “李哥,你说程院长能把研究院建成啥样了?”小王攥着相机,手指在镜头盖上反复摩挲,眼神里满是期待。他前年刚进科发院,常听我们聊起程院长和沙河的故事,这次总算能亲眼见见。

        我望着窗外熟悉的景致,思绪不由自主飘回了八年前那个秋天。

        一、初遇:窑火旁的期盼

        2006年秋,学校行政楼三楼的小会议室里,百叶窗将阳光切割成细碎的光斑,落在桌上两块截然不同的玻璃上。左边那块边缘毛糙,透着淡淡的青灰色,是沙河送来的普通浮法玻璃;右边那块晶莹剔透,摸上去带着微凉的金属质感,是从德国进口的低辐射“low-e”玻璃。

        沙河市的张副市长坐在我对面,他眉头微皱,手指不停地摩挲着玻璃杯沿,似乎有些焦虑。他的语气中透露出一股急切,说道:“咱们沙河可是有着‘中国玻璃城’的美誉啊,但现在的情况却是‘大而不强’。全市有三百多家玻璃厂,然而其中八成仍然在生产普通的建筑玻璃。相比之下,南方的厂家已经开始涉足光伏玻璃和电子玻璃等高端领域了,而我们的订单却一年比一年少。”

        张副市长顿了一下,接着说:“程处长,你们学校可是国内建材行业顶尖的工科院校啊!我想请教一下,你们是否能够帮助我们沙河搭建一座桥梁,让我们的玻璃产业也能向高端领域发展呢?”

        程处长拿起两块玻璃,对着阳光仔细比较着,然后用一种沉稳而坚定的声音说道:“张市长,关于技术方面的问题,我们完全有能力解决。然而,我们需要考虑到实际情况,让技术真正落地生根。因此,我建议我们先建立一个玻璃技术研发中心。在这个中心里,学校将提供专业的专家团队和先进的设备,而你们则负责提供场地以及明确的需求。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攻关,避免做一些徒劳无功的事情。”

        那天的会开了三个多小时,茶续了四泡,直到夕阳把会议室的墙染成暖橙色,总算敲定了合作细节。散会时,沙河鑫源玻璃的王总拽着我的胳膊,眼眶有点红:“小鹿同志,你不知道,我们厂去年想上low-e玻璃生产线,光进口设备就得花八千万,可咱们没技术,买回来也玩不转。要是研发中心能帮咱们把工艺啃下来,我给你们送块最大的玻璃当牌匾!”

        往后的日子里,沙河的领导和老总们成了学校的常客。有时候周末我正陪孩子逛公园,办公室电话就响了,多半是王总他们带着新的技术难题来求助。有次冬天,王总顶着风雪来学校,棉袄上还沾着玻璃厂的白灰,进门就掏出个笔记本,上面记满了窑温参数和成品率数据:“最近玻璃总出现气泡,我们调了好几次窑炉温度都没用,您看能不能请专家去厂里看看?”

        程处长每次都亲自接待,有时候聊到深夜,就带着他们去学校门口的小饭馆吃碗驴肉火烧。一来二去,我们不仅成了工作伙伴,更像是老朋友。我渐渐明白,沙河的窑火不仅烧着玻璃,更烧着一群人的生计与期盼。

        二、奠基:秋风里的承诺

        2009年9月,程院长已经升任科发院院长。那天他一大早叫上我、老周、小赵等几个骨干,说要去沙河签协议,联合建立沙河玻璃技术研究院。

        我们驾驶着学校的商务车,迎着清晨七点的第一缕阳光,缓缓驶出校园。车窗外,道路两旁的白杨树叶子已经染上了一层淡淡的黄色,仿佛是大自然用画笔轻轻勾勒出的秋意。秋风萧瑟,卷着落叶在空中飞舞,有些甚至调皮地打在车窗上,发出沙沙的声响,仿佛在演奏一场秋天的交响乐。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