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樱花盛开时的科研课题邀约 (2 / 4)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19章:樱花盛开时的科研课题邀约 (2 / 4)
        周三清晨,陈砚东带着周彤和研二学生林晓宇,坐高铁去了恒通重工所在的青州市。车间里的轰鸣声比视频里更震耳,空气中飘着切削液的刺鼻气味,头顶的吊扇转得慢悠悠,吹不散闷热。王海涛陪着他们,手里攥着个分贝仪,时不时看一眼。

        “陈教授,您看这几台立式加工中心,都是进口的,参数没问题啊。”车间主任老杨指着设备,语气里有点不服气。

        陈砚东没说话,蹲在机床旁,看着操作工小李把加工完的变速箱壳体搬下来,放进旁边的料框。等小李搬完第三个,他突然问:“你每次搬完,都要等料框满了再叫叉车吗?”

        小李愣了愣,擦了把汗:“是啊,领导说省点叉车油钱。”

        “那你等料框满的这十分钟,机床是不是得停着?”陈砚东的问题如同一把利剑,直插要害,让老杨有些猝不及防。

        老杨刚想开口反驳,却被林晓宇抢了先。只见林晓宇迅速从口袋里掏出一个秒表,动作娴熟地按下开始键,然后盯着秒表说道:“杨主任,您看,这台机床加工一个壳体需要整整8分钟,而小李搬料却需要2分钟,再加上等待料框满的10分钟,这意味着每加工3个零件,机床就会因为等待料框而被迫停顿10分钟。您想想看,一天下来,这样的停顿会导致少加工多少个零件呢?粗略估计一下,至少也有20多个吧!”

        与此同时,周彤也没有闲着。她站在一旁,手持平板电脑,笔尖在屏幕上飞快地舞动着,仿佛在绘制一幅精密的地图。不一会儿,一幅草图便呈现在了屏幕上。周彤指着草图对陈砚东说:“陈老师,您再看看这条物流路线。叉车从原料区到1号机床,必须要绕开3号机床的出料口,这样每次都得多走50米。一天下来,叉车要跑200趟,那就是10公里啊!这光在路上就白白浪费了整整两个小时呢!”

        王海涛脸色变了,掏出手机给技术部打电话:“你们怎么没发现这些问题?!”陈砚东拉了拉他的胳膊,低声说:“不是技术部不专业,是他们没站在操作工的角度看。有时候问题不在设备,在人和流程的匹配上。”

        调研完已是傍晚,王海涛非要请他们吃饭。饭桌上,他拿出份初步合作意向书:“陈教授,我们信得过您,就按您说的,分阶段交付,先付30%预付款。”

        陈砚东接过意向书,翻到知识产权那页,眉头皱了起来:“王总,这里写‘所有知识产权归甲方所有’,不太合适。我们这次要用的动态调度算法,是我们团队去年在学校申请的专利雏形,只能授权贵厂使用,所有权还得归学校。”

        王海涛放下筷子,脸色有点为难:“这……我们花钱做的项目,成果不该归我们吗?”

        “您听我算笔账啊。”陈砚东边说着边从包里掏出纸笔,然后开始在纸上写写画画,“这个算法呢,我们可是投入了整整18万的研发经费啊!而这次与您的合作呢,我们只收取您区区50万而已,这其中还包含了设备改造和软件调试的费用呢!您想想看,如果这个算法的所有权归您了,那我们后续可就没办法再用这个算法去帮助其他企业了呀,这不就相当于我们亏掉了前期的研发成本嘛!”

        陈砚东说到这里,稍微停顿了一下,似乎是想给王海涛一些时间来消化他刚刚所说的话。接着,他又继续说道:“不过呢,我们可以做个约定,如果后续贵厂想要对这个算法进行升级的话,我们可是有优先合作权的哦!而且呢,到时候给您的费用还可以打个八折呢,这样对双方来说都比较公平吧?”

        第19章:樱花盛开时的科研课题邀约

        王海涛听完陈砚东的这番话后,并没有立刻表态,而是低头沉思了好一会儿。过了一会儿,他才抬起头来,对陈砚东说:“嗯……我觉得您说的有一定道理。这样吧,我先给我们公司法务打个电话,商量一下具体的细节。”说完,王海涛便拿出手机,拨通了公司法务的电话。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