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3 不肖子孙 义康之乱 (1 / 3)
“哼!开府仪同三司这种殊荣还是将来留给我们这些做臣子的吧!”江州刺穿长史邓琬,把建康送来的令书仍到地上,冷笑着说道:“殿下乃是孝武帝之子,应当开端门承大统!”。
刘彧等诸王不堪刘子业的虐待羞辱,又时刻面临着被杀害的危险,于是让亲信阮佃夫、王道隆、李道儿,暗地与刘子业的亲信寿寂之、姜产之等十一人在竹林堂中将这位南朝罕见的暴君杀死。
事发时,刘彧正在秘书省中坐立难安的等待着消息。他的十二弟,建安郡王刘休仁一直守在竹林堂外,得知刘子业被杀后,即兴奋又害怕,忍不住大呼一声“事做矣!”。然后赶紧跑到秘书省告知刘彧此事。刘彧听闻后,激动的浑身颤抖,说不出话来。这时刘休仁突然跪下,正声道:“昏君暴虐,臣等为社稷除之,但国不可一日无君,皇兄应当早正君位!”。刘彧乃是文帝刘义隆的十一子,也是他还在世的子嗣中最年长的。
刘彧被刘休仁等人簇拥着来到皇宫西堂,由于事起仓促,刘彧进入西堂时仍然戴着乌纱帽,鞋子也跑丢了一只。刘休仁让人给刘彧换上白纱帽,拥其登上御座召见文武百官,接受欢呼礼拜,凡事以“令书”颁布施行。
是年十二月七日,刘彧正式即位称帝,改元泰始,史称宋明帝。刘休仁被任命为使持节、侍中、都督扬、南徐二州诸军事、司徒、尚书令、扬州刺史,获赐班剑武士二十人、三望车十五架。当时,刘子业曾经的亲信刘道隆在朝中担任中护军,由于刘道隆曾经听从刘子业的命令当着刘子业的面,数次奸污其母亲杨太妃。刘休仁于是上表辞让所有官职,表示绝不与刘道隆同朝为官,刘彧遂将刘道隆赐死。
刘子业在世时,不但忌惮几位叔叔,也对他的兄弟非常不放心,先是赐死了十一岁的弟弟史平王刘子鸾和他的同母弟刘子师,然后又要赐死自己的三弟,坐镇江州年仅十岁的晋安郡王刘子勋。
当毒药送至浔阳时,刘子勋身边的臣子大为惶恐,这时长史邓琬说道:“我等出身寒门,蒙先帝殊恩,将爱子托付与我等,我等又怎么能怜惜自己身家性命不以死来报答先帝大恩呢?如今当今皇帝昏暴,虽为天子,实则是**。如今我们正当率领文武百官,直驱京师,与京师里的忠义之士,废昏立明,匡扶社稷!”。于是邓琬拒绝建康的命令,开始整肃军队向朝廷宣战。
谁知军队未发,刘子业被诛杀,刘彧登基的消息就传到了浔阳,紧接着刘彧的令书也到了,令书中升任刘子勋为车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刘子勋身边大臣,见到刘子业被诛,自己主公又得升迁,都很兴奋,纷纷向邓琬说道:“暴君已被铲除,殿下又开黄阁,实在是值得庆祝啊!”。可是邓琬却早就做好了入主建康的准备,相比之下,刘彧的正统性不高,要比刘子业好对付,而且当年孝武帝刘骏正是由浔阳起兵讨伐刘劭的,如今恰如历史重现,于是邓琬掷令书于地,才有开头的一段。
数日后,邓琬以刘彧篡位称帝为借口,向天下发出檄文“阳六数艰,云雷相袭。高皇受历,时乘云辔,顿于促路。文祖定祥,系昭睿化,翦于中年。二凶纵祸,三纲理灭,宗王俯首,姑息逆朝,枕戈无闻,偷荣有秩。孝武皇帝释位泣血,纠义入讨,投袂戎首,亲戮鲸鲵,九服还辉,两仪更造。而穹旻不惠,弃离万国,皇运重替,嗣王荒淫。孤以不才,任居籓长,大惧宗稷,歼覆待日。故招徒楚郢,飞檄京甸,志遵前典,黜幽陟明,庶七庙复安,海昏有绍。岂图宋未悔祸,弑乱奄臻,遂矫害明茂,篡窃天宝,反道效尤,蔑我皇德,干我昭穆,寡我兄弟,恣鸱鸮之心,蹈伦、颖之志,覆移鼎祚,诬罔天人。藐孤同气,犹有十三,圣灵何辜,而当乏飨......”。檄文发出,天下响应,郢州刺史安陆王刘子绥、荆州刺史临海王刘子顼、会稽太守寻阳王刘子房、雍州刺史袁顗、梁州刺史柳元怙、益州刺史萧惠开、广州刺史袁昙远、徐州刺史薛安都、青州刺史沈文秀、冀州刺史崔道固、湘州行事何慧文、吴郡太守顾琛、吴兴太守王昙生、晋陵太守袁标、宜兴太守刘延熙陆续宣布效忠刘子勋并宣布讨伐刘彧。
宋国国内几乎全反,刘彧处于四面包围之中,能够控制的地盘只有京师建康加上外围的丹阳、淮南而已,而文帝系的子嗣都支持刘彧,他们因为当初刘子业的忌惮,几乎都被招回建康。而孝武帝刘骏一系的子嗣和当年的臣属将领都支持刘子勋,他们都在外镇,宋国内部战云密布,由于刘子勋起事后,改元的年号为义嘉,于是历史上称这场动乱为“义嘉之乱”。
对于天下皆反对自己称帝,刘彧显然是没有料到,他所能控制的底盘和人口与拥护刘子勋的相比,不到其十分之一,形势十分严峻。刘彧在建康皇宫内召集群臣商议对策,有人提议要将拥护刘子勋而留在建康的人员亲属全部问罪,但是尚书左仆射蔡兴宗却冷静建议道:“现在普天之下几乎同时背叛了朝廷,就是朝廷内部,也有人不坚定。我们应该镇静,以诚信待人。叛臣的家属大多分布在朝廷任职,倘若绳之以法,建康政权将会土崩瓦解,应该强调父子、兄弟、亲戚之间,叛乱者不株连到家属的道义,只要规定明确,心向建康的人才有斗志。我六军勇猛,武器精良,以这样的部队对付那些还没有经过训练的叛贼,其优劣之势相差万倍,请陛下不要忧虑。”。刘彧闻言深以为然,接着向他询问道:“各地的叛乱还没有平息,殷琰又起兵附逆,近日民情如何?事情能好转吗?”。而蔡兴宗坚如磐石地说:“谁是叛逆,谁是正统,我不必分辨。现在商业中断,但粮食库存量大,米价便宜。四面各地虽然骚乱,而民心反而更加安定。由此推算,荡平叛乱必定能成功。但是,我所担忧的是未来,正像晋初名将羊祜所说的:‘既平之后,方当劳圣虑耳。’”。意思是夺取政权容易,巩固政权难,要刘彧作好充分的准备。宋明帝听完蔡兴宗这番高论,有些似信非信似的说:“但愿如你所言。”于是诏准。果然此举深得人心,也立见效果,当时南兖州刺史殷孝祖原本还在犹豫应当归属何方势力,现在下定决心效忠建康。
殷孝祖率领两千精锐南下援救建康,朝廷因此人心大振。刘彧亲自移至东堂,号称御驾统帅全军,然后命令建安王刘休仁调度朝廷军队。但从邓琬的檄文发出一个月了,义嘉联军似乎一直没有动作,而健康方面也没有发动大规模的进攻,两方人马似乎都停止不动了。
然而健康的有识之士还是有的,殿中御史吴喜幕得三百兵卒,向刘彧请求到东方的三吴地区平叛,为朝廷解除来自东面的压力。宋明帝非常高兴,就当即让他担任建武将军,并选拔羽林军中的勇士配备给他。但当时朝中的人都认为吴喜是一直都是处理文书工作,没有领兵作战经验,不可派遣。但中书舍人巢尚之对明帝说:“吴喜跟随沈庆之多次经历军队生活,性情既是勇敢果决,又熟悉战阵,如果能任用他,一定会有成绩。”于是,宋明帝正式命吴喜率军向东征伐。
吴喜此前经常出使三吴地区,他性格宽厚,很得当地的人心。吴喜来到三吴地区后,当地百姓纷纷归降,永世豪强徐崇之杀当地太守举城投降。由于东方各地的民众纷纷投效,吴喜一路进展顺利,很快兵临宜兴城下。刘彧得知后非常欣喜,于是再派司徒参军任农夫引军南下协助吴喜。任龙夫自北向南,大破七千敌军与吴喜在宜兴汇合,并攻破该城。永世和宜兴的大胜,极大的激励了建康军队的士气,建威将军沈怀明、尚书张永、辅国将军萧道成乘机向东边发动攻势,很快晋陵、吴兴、会稽相继攻破,东方的反对势力彻底平定。镇守会稽的孝武帝十一岁儿子刘子房投降后被赦免,降为松滋候,押回建康。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