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6 元嘉末 二次北伐 (2 / 3)
悬瓤城本是刘宋豫州州治所在,本应由豫州刺史,也就是文帝刘义隆的四子、南平王刘铄坐镇,可刘铄此时人却在淮河南岸的寿阳,而悬瓤城中只有陈宪以副参军的职务代理郡守,并且城中的守军也不足一千人。
面对十万魏军的重重包围,陈宪坚守不退,他带领守军奋勇守城,击退数次魏军的攻势。拓跋焘命人打造城楼车攻城,楼车高过城墙,魏军箭手站在楼顶,用弓弩朝城中射箭。据史书记载,当时的箭矢不分昼夜像暴雨一样飞入城里,以致城中军民都不能出门。可即使是这样,悬瓤城依然坚如磐石。
拓跋焘大怒,下令把附近寺庙里的金属佛像熔了,制成很多金色大钩,用锁链固定在冲城车上,然后把大钩抛出挂在矮墙上用力拉扯。这一下不但矮墙毁掉了,连带着城墙都拉出了个豁口,魏军见状纷纷向缺口处攻来。生死关头,陈宪毫不畏惧,他一面指挥士兵在豁口处拼死抵抗,一面发动城中百姓搬砖挑土砌墙。魏军攻打数日,直至力竭,也没能突入城中,反而有一堵新砌的小墙出现在他们面前。
拓跋焘愤怒极了,亲自督战,下令不惜代价也要攻破悬瓤城。魏军全军发动总攻,士卒们用装满土的蛤蟆车填塞悬瓠城四面的壕沟。蛤蟆车是一种大、矮、宽的平板车,因为顶上蒙着牛皮抵挡弓箭射击,从上面看就像大蛤蟆一样,所以才有这个称呼。壕沟填平,数万魏军像蚂蚁一样沿城墙攀援而上,陈宪督率守军拼死守卫,守军们一个个像杀红了眼一般,对着攻上的魏军猛烈砍杀。
此时城外的尸体已经堆积的与城墙齐平,魏军踩着同袍的尸体向上攻城,双方已经都到了体能和心理的极限,但陈宪却锐气愈奋,所剩无几的守军在他的感召下,个个以一当百,而锐气尽丧的魏军则此消彼长,迟迟不能攻破城池。
而此时刘义隆所派遣的各地援军才纷纷赶来,特别是臧质一部,在交战中击杀魏任城公拓跋乞地真,取得大胜。
魏军攻城数十日,疲惫不堪,天气也开始炎热,北人不堪燥热,加上刘宋援军大至,拓跋焘无奈的率军撤回河北。
一座小小的悬瓤城,兵不满千,在折损过半的情况下,面对北魏十万雄兵竟然整整坚守了四十二日。陈宪也因此由末流的副参军一跃成为龙骧将军,兼汝南、新蔡双郡守。而悬瓤城的血战,也让刘义隆看到魏军并不是那样的所向披靡,自己更加坚定了大举北伐的决心。
元嘉二十七年四月,刘宋朝堂上,刘义隆商议北伐,太子步兵校尉沈庆之谏言道:“我军步兵为主,魏军皆是铁骑,两军交战,我军处于劣势。当年到彦之、檀道济率兵北伐皆无功而返,如今国中将领还没有超过他们的,两国的国势也没有改变,六军之盛也没有超过当年,如果贸然北伐,恐辱王师啊!”。沈庆之乃是吴郡人士,当年从军讨伐孙恩之乱,后来又回乡务农。元熙末年被当时的讨虏将军赵伦之赏识,命为参军。元嘉初年也做为檀道济的部将参加了北伐,其后被推荐给文帝,拜禁军领队长,受到文帝信任。后来雍州一代虏乱,沈庆之奉命前往弹压,虏人畏之如虎,一直升为太子步兵校尉。沈庆之为人豪爽,经常直言进谏,文帝刘义隆对他的耿直也无可奈何。
这次沈庆之再次谏言,文帝驳斥道“小丑窃据河南之地,是年北伐失败,亦由檀道济养寇自资、到彦之中涂疾动所致。北虏所恃者骑兵也,夏季河水流通,泛舟北指,则碻磝、滑台易可覆拔。克此二戍,虎牢、洛阳,自然不固。等到冬间,城守相接,魏军过河,一战可破!”。
沈庆之还是力陈不可,文帝不愿再与他当廷辩驳,于是命徐湛之、江湛驳斥他。徐、江二人口舌如簧,沈庆之无法辩赢,对文帝抱怨道:“治国如治家,耕种当问耕奴,纺织当问奴婢,陛下如今率师伐国,却要臣与这些白面书生辩论,怎能说清呢?”,文帝闻言哈哈大笑,白面书生一词从此流传。
太子刘劭、刘康祖等人也出班劝谏,但文帝刘义隆北伐心意已决,随即力排众议,诏令即刻准备北伐。其实刘义隆为了再次北伐已决准备了十几年,此时只是恰逢其时罢了。
刘义隆命太尉、江夏王刘义恭进驻彭城,作为整个北伐的统帅,统一调度全军。刘义恭乃是刘义隆的五弟,自幼聪慧、易容俊美,是刘裕生前最喜爱的儿子,经常带在身边。当年谢晦等人废黜少帝符的时候,侍中程道慧曾建议立他为帝,但被谢晦等人拒绝。刘义恭成年后颇有大将之风,深受文帝器重。
刘义隆与众将讨论后,决议用三路大军同时发兵。东路军作为北伐主力,六万宋国最精锐的大军由辅国将军、青、冀二州刺史萧斌为统帅,再以刚任命的宁朔将军王玄谟率太子步兵校尉沈庆之、镇军谘议参军申坦等将率水军一万为先锋,经淮、泗入河,进攻镐礅、滑台等地。镇军将军,徐、兖二州刺史武陵王刘骏率水陆继进,并兼统东路青、冀、徐、兖四州之军。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