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10 却月阵 大破魏骑 (1 / 4)
当日姚洸出降,晋军进占洛阳,檀道济身边亲信曾对他建议,应该杀光洛阳投降的秦军士卒,筑成“京观”,用以震慑后秦未降之地。檀道济闻言大怒,拒绝道:“我等奉天子明诏、太尉钧命讨贼,乃是讨伐无道、哀愍百姓之举,怎可滥行杀戮!”,于是下令,希望归家者,尽皆放回,于是关东不论华夷全都感到安心,前来投军报效晋军的士族、民众甚多。
当洛阳光复的捷报送到彭城刘裕手中,刘裕大喜,连忙留下宗室、琅琊王司马德文,以及自己十岁的三子刘义隆镇守彭城,自己带着十一岁的次子刘义真率军乘战船从泗水沿淮河再转入黄河西进往洛阳而去。同时为了避免北魏的恐慌,刘裕使人向拓跋嗣提出借道的请求。
北魏平城,魏明帝拓跋嗣听闻刘裕亲自沿黄河西进,顿时感到不安,连忙召集群臣商议。
拓跋嗣言道:“前日晋军王仲德袭我凉城、滑台,声称只是为了借道,如今刘裕亲上前线,也提出借道要求,河南之地已经尽在他手,有何借道可言?”。
南平公长孙嵩言道:“如今刘裕兴倾国之兵伐秦,自然不愿再另树强敌,微臣觉得此次他提出借道之请倒不是挑衅,而是怕我大魏干涉!”。
拓跋嗣点头赞同,但随即又忧虑的询问道:“晋军已攻克关东,秦国关中之地怕也不能保,朕担心晋国坐大,以后会威胁到我大魏!”。
众臣纷纷表示赞同,都认为唇亡齿寒,而且刘裕的威胁实在巨大。
寿光侯叔孙建进言道:“秦国与我大魏近年来一直交好,互相联姻,这几年一直共同协力对抗赫连勃勃,于情于理应当救援。况且此次刘裕北伐威胁甚大,不得不防。”。
北新候安同乘机建言道:“秦国潼关天险易守难攻,又有重兵把守,晋军短时间将很难攻克,我魏军可以乘机阻断黄河上游水路,困住刘裕,令其不敢全力西进,这样就算不能逼退晋军,至少可以为秦国争取到驰援潼关的时间。”。
博士祭酒崔浩听完,连忙反对道:“不可,刘裕图谋秦国久已,现今姚兴病亡,新主姚泓暗弱,而且秦国内外交困,刘裕便乘机兴倾国之兵图之,如果我魏军遏阻其上游,必然激怒刘裕,晋军定会登上北岸与我大魏开战,那时候就是我们大魏替秦国受难了。今日柔然随时可能寇边,如果再与刘裕为敌,实属不智!”,然后躬身向拓跋嗣行礼,继续说道“微臣以为不如借道与他,让其西进,我军则屯于北岸,做出为秦国助威之势,然而并不出兵。到时如果晋军获胜,刘裕定会感激陛下借道之情;如果秦国获胜,同样也会感激陛下为其陈兵助威之事!况且江南之兵从来没有涉足河北而能取胜之事,哪怕以当年桓温、刘牢之的声威一旦进入河北,也只有惨败的结果,刘裕此来,对我国有何威胁甚大之忧?夫国家大计,当以国家利益为先,岂可念及子女之姻亲!”。
拓跋嗣虽然认同崔浩之言有理,但满朝文武还是对刘裕北伐充满惶恐,在群臣纷纷劝说下,于是拓跋嗣下令:命正值少年的长子拓跋焘率十万大军驻守黄河北岸,防备晋军过河;再令长孙嵩率五千精锐骑兵一路沿河监视刘裕西进的战船。
拓跋嗣乃北魏开国皇帝拓跋珪的长子,自幼聪明睿智、宽厚弘毅,因此深得拓跋珪的喜爱,被封为齐王、车骑将军,驻守邺城。拓跋珪晚年服用寒食散,性情喜怒无常,因为要诛杀妃子贺夫人,被其子清河王拓跋绍潜入宫禁杀害。拓跋绍谎称奉诏书,把文武百官集合在端门之前,面向北方而立。他对百官们说:“我有叔父,也有哥哥,现今陛下暴毙,你们打算拥戴谁?”。
百官突闻皇帝暴毙,全部惊恐不已,无人敢应答。拓跋绍再拿出财宝绢帛赏赐众人,希望收买人心,此时百官知道其中必有阴谋,于是当场就有数人拂袖而去。
之后北魏国中无主,各地以平叛为名的兵乱大起。身在邺城的拓跋嗣听闻父皇暴毙,探听到是拓跋绍暗害,于是带兵回到平城,击败了叛军,并处死了拓跋绍母子,随后被群臣拥戴为帝,时年十七岁。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