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桓玄败亡 南燕立国 (1 / 6)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10 桓玄败亡 南燕立国 (1 / 6)
        四月初,刘裕领军来到荆州与刘毅、何无忌汇合,刘裕的到来,使得军中士气大振。

        临行前,刘穆之曾对刘裕言道:“荆州乃桓氏根本所在,经过几代经营,军心民意归服,兵少不能下!”。

        刘裕听从刘穆之之言,合兵一处循序渐进的攻城略地,两三月间,江夏、武昌、南平、新城等数郡皆被刘裕军攻克。每下一城,刘裕皆出榜安民,选地方上有威望之人共同管理,因此人心尽服。

        刘裕不断的攻城略地,兵锋离江陵不远,桓玄惶惶不可终日,将领冯该劝道:“陛下,江陵城中尚有大军数万,都愿为陛下效死,应当主动出击,与刘军决一死战,总比坐以待毙要强!”。

        桓玄挥手制止冯该的建言,此时他已无心恋战,只想投奔身在汉中的梁州刺史桓希,希望凭险自守,再图后事。

        一日,桓玄带领百名亲随出城视察防御,众人来到城门处,门口卫兵突然向桓玄发起袭击,意图刺杀桓玄,幸得身边亲卫相救,桓玄逃过致命一击,两边人马顿时互相交战起来,场面一片混乱,桓玄在众人护卫下,狼狈的撤离现场,回到“皇宫”之中。

        参与暗杀的卫兵全部被杀,此时的江陵早已人心惶惶,桓玄的命令也无法执行,所以始终无法查出幕后主使。经过这次刺杀事件,更加使桓玄相信,江陵已经不再安全,必须撤走。恰巧此时益州刺史毛璩的弟弟毛璠病亡,其孙毛佑之送丧回老家江陵安葬。桓玄身边的屯骑校尉毛修之是毛璩侄子,眼见大势已去,很想拿桓玄当作取得头功的筹码,便劝诱桓玄入蜀。

        其实桓玄称帝之时,益州刺史毛璩是最早反对的,后被因为荆州兵力的威胁,才勉强妥协,这时桓玄为了逃命,竟然不假思索就同意去益州,也许在他心中只考虑到蜀地要比汉中更加险要,可以不用担心强敌来犯,却忘记了益州本身的危险。

        桓玄安排其兄桓谦、其侄桓振镇守荆州,自己带着儿子桓升和数千名亲兵大张布帆,向益州驶去。刚入益州地界,突然喊杀之声大起,江水两边山上全是蜀军,原来毛佑之提前赶回,布置了伏兵于此。

        毛修之趁机跳水而逃。不时箭下如雨,桓玄身边两名内侍以身遮蔽桓玄,皆被射得像刺猬一样,登时身死。虽然如此,桓玄仍然身中数箭,血流不止。他六岁的小儿子桓升一面哭,一面用小手拔去父亲身上的羽箭。

        桓玄所带亲兵也伤亡惨重,但见江上驶来数艘战船,桓玄众人赶紧登岸逃走,混乱中与儿子桓升走失。桓升虽然年仅六岁,气度酷肖其祖桓温幼时,眼见周围尸横片野,仍镇静不凡,对抓住他的蜀兵说:“我是豫章王,诸军勿见杀!”。蜀兵将虽暴横,但皆被小孩的镇定气度所摄,没人愿意加害。桓升在荆州全境平定之后被送往江陵,小小年纪的他后来被刘毅下令处斩于市。

        正在荆州攻城略地的刘裕突然得知桓玄出逃,急命刘毅、何无忌继续扫平荆州,自己则率一军向西追击。

        话说桓玄在益州被蜀军伏击,父子离散、士卒伤亡惨重,想逃回荆州,怎奈路上数次被蜀军拦截、伏击,数千亲兵伤亡大半,好不容易回到荆州境内,正自庆幸之时,突然前方烟尘大起,一支骑兵赶到,遥望之下,军旗上写着“刘”字,盔甲装备皆是北府军制式。桓玄大惊道:“吾命休矣!”,连忙引军往南逃窜...

        傍晚,一场大雨刚过,夕阳又露了出来,把大地上的一切映得透红,山谷中,群树环绕,郁郁葱葱,一间破败的古刹禅房内,一位身着破烂锦衣,披头散发的落魄公子瘫睡在柴草堆旁,满是风尘、疲态的脸上仍不失英俊风姿。此人正是桓玄,不久之前他被刘裕的追兵赶上,亲随伤亡殆尽,只余十数人,逃入此山谷,疲惫不堪的躲进这荒庙之中休息。

        兵器交击之声在禅房外响起,接着又传来数人的惨叫,桓玄此时却显得无动于衷,似乎这一刻迟早要来一样。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