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回 兴隆路读红军石刻 牛儿沟听传奇故事1 (1 / 7)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二回 兴隆路读红军石刻 牛儿沟听传奇故事1 (1 / 7)
        那“穷人”的“穷”写成了“穹”,康老年人年近六旬,身材瘦小,他是曾三次过雪山草地的老红军。突然仰天哈哈一笑,下令;“把双数的拉到一边去!”山民们何曾见过几个活泼漂亮、略施粉黛的小姑娘在台上又唱又跳的?

        上回说到重庆中学的下乡的同学们,趁排队等待照相,为了照片上的题词,虽绞尽脑汁仍众口难调,最后,带队的刘老师综合了大多数人的意见,写上了“重庆中学的新通江人”。

        那天,那家照相馆的生意,可以说是前所未有的好,摄影师忙得不亦乐乎,排在后面的顾客们,也被迫推迟了午饭。要知道,在四十多年前,私人很少有照相机,要照相,唯一的选择是到照相馆。哪像二十一世纪的今天,照相机哪家没有一两台?还是数码的。

        在大巴山区,对道路的两侧,常用“傍崖”、“边上”两个名词来描述,在一般看官眼里,也许那是两个莫名其妙的概念,可能常见的词典里也没有。

        看官在后面的文字里,常会看到这两个名词,故笔者先解释一下。

        凡行走于山间小路,总有一侧傍着山崖,巴山人把这边叫“傍崖”,就是傍着山崖的意思;另一侧不是崖就是沟,反正是崖边沟边,就叫“边上”。

        举个重庆人容易懂的例子,若一个外地人沿嘉陵路从小龙坎往红岩村方向走,一过土湾(地名),立即知道了啥子叫山城。右手边是很高很陡的山,叫平顶山,左手边陡峭的山崖下,是向东流去的嘉陵江。道路不太宽,这个外地人的右边肩膀傍着山崖,所有右手边就叫傍崖,左手边是就叫边上了。

        大城市里通常没有这种说法。某甲要给某乙说明街边某座建筑的具体位置时就颇费口舌:“从这里去的时候,那栋楼在你的右手边,往回走的时候,那楼在你的左手边。”

        同一栋楼,一会在左边,一会在右边,容易混淆,倘若有了“傍崖”“边上”的概念,就简单多了。

        例如:“洪崖洞在嘉滨路的傍崖,少年宫在中山二路的边上。”你看,无论你从哪个方向去,因傍崖和边上总是固定的,避免了歧义。

        扯远了。且说来自重庆的新通江人们在县城过了国庆节,第二天一大早,招待所的食堂里比平日热闹了许多。知识青年们分手在即,不同学校又相互熟识的,利用早饭的时间告别。四百余人的知青大队,在大礼堂旁的广场上集合,列成数十支小队。

        几乎所有的社办林场都在上百里外的大山深处,且交通不便。一支又一支知识青年小队,由来迎接的社员们背了行李,徒步离开广场,翻山越岭而去。

        广场旁稀稀拉拉停着几辆卡车,谁的运气好,能坐车离开呢?

        吔,重庆中学的知青们运气不错,他们被引上了一辆卡车!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