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回 风啸啸挥手别山城 路漫漫踏歌奔巴山2 (1 / 7)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一回 风啸啸挥手别山城 路漫漫踏歌奔巴山2 (1 / 7)
        二十多辆卡车来到嘉陵江边的中渡口。那时江上没桥,汽车过江得用专门的渡船。渡轮一次只能载几辆卡车,车队分成许多批次,一一摆渡过了嘉陵江。

        中渡口的北岸,山峦起伏一派田园风光,在一般人的意识里,嘉陵江的北岸,就是远郊了。

        车队在北岸集合后,浩浩荡荡往北驰去。

        川东大地,已是秋风瑟瑟。

        车队中的每辆卡车的车头、车身两侧和后挡板贴着的大红标语,向天下昭示了车厢内乘客们的身份。他们都是十多岁的年轻人,就在昨天,他们的身份是“青年学生”,过了一夜,从他们爬上卡车的那一刻开始,就正式变成“知识青年”了,比一个鸡蛋变成一只小鸡快多了。农村人说:“鸡鸡鸡,二十一。鸭鸭鸭,二十八。”意思是鸡蛋变成小鸡要二十一天,鸭蛋变成小鸭要二十八天。

        需要说明的是,“知识青年”特指从城市移民到农村去的青年学生,是外界对那一特定人群的称呼。从历史的角度看,社会地位、经济地位都处于底层的“知识青年”这一称谓,自然远没有诸如战士、医生、干部、工人等那么光荣和自豪。至于知识青年的简称“知青”,在知识青年们自己听来,简直带有一点点贬义了。所以,在后来的章节里,凡写到“知识青年们”或“知青们”,一定是外界的称呼,在知识青年内部,乃至相互并不熟悉的重庆知识青年间,多半都以“同学”互称。

        谢克和他的同学们挤在车厢里,或坐、或靠、或躺,人与人之间的一点空隙,乱七八糟地塞满了一些实在不能坐上去的东西,如装有搪瓷盆、漱口盅等日用品的网兜之类。随着卡车的摇摆抖动,人和物也摇晃着,移动着,最后各自找到了一个相对稳妥的位置,停住了。

        不久,有大山迎面扑来。那大山峰峦叠嶂,连绵不绝,如大海的波涛般一层层漫卷。那就是华蓥山,是前面提到过的《红岩》中,双枪老太婆和她的游击队员们战斗过的地方。

        车队在山的波谷中穿,在山的波峰上走,越爬越高。

        卡车上,刚变成知识青年的年轻人们眼巴巴地望着渐行渐远、现在早已不见了踪影的那座生于斯、长于斯的城市的方向,默默无语。过了最初的燥动兴奋期,现在他们的表情似乎都有些茫然,那是对故土的留恋?对未来的思索?有些女孩子稚气的面庞上,还留有拥别故土和亲人时的泪痕。与父母亲友同学难分难舍的离别情愫,是那样顽固地缠绕着、揪动着年轻人们的心,缠得有些痠,揪得有点疼。

        卡车在碎石铺成的公路上奔跑蹦跳,冲激着空气,车后就有了一股股随生随灭的小旋风。旋风卷起落叶尘埃,裹成团、打着旋,在车后紧追不舍。落叶尘埃飞旋着,飘荡着,有的飘落路边,有的眼看要落地了,却被紧随而来的后车车风一卷,飞得更高!卡车一辆紧跟着一辆,那落叶尘埃便在空中久久盘旋,它们扑进车厢,散落在乘客们的头上脸上衣服上,还无孔不入地钻进乘客的衣领里,鼻孔里。

        车上的乘客们,大多被剧烈的颠簸弄得头昏脑涨,渐渐都有些萎靡了。

        我们的主人公谢克,受长时间剧烈颠簸的折磨,已昏昏欲吐,只好强打精神,目光游移地望着追逐车后的风团。

        忽然,风团中的一片树叶吸引了他的目光。那树叶一片手掌般大小,叶面两侧各有一条深深的裂口,像一架小小的飞机,又像一只翩翩起舞的小鸟。风团中的树叶碎草们,在空中胡乱翻卷一阵后,不知飘落到哪里去了,唯有那片树叶特立独行,像一只车上某人喂家了的小鸟,依依不舍地紧紧跟着卡车。只见它久久地在空中飞旋着,一会儿盘旋滑翔,一会儿又翱然上冲,姿态美妙至极!好几次,眼看它飘飘荡荡地几乎就要落到地上了,却又有如神助般轻盈地一个翻身,竟又翩然飞起!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