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四章 北风渭水 (1 / 2)
凤翔府大散关,是西北进入关中的必由之路。此处有山有水,太白山脉直冲云霄,黄河支流渭水绕城东流并行经长安。天雍、吐蕃、回鹘、西夏及西域诸国势力在此聚集,各色人等名为行商,实则互相觇视、收集谍报。战角突起,惊如雷电,各国蠢蠢欲动。
虽然对任何一方而言,长安都城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东凉西夏联军月余的不断攻城,始终无法登上这座千年古城,并使大军南下步伐受阻。攻占延安府时,太史院星历生乔真曾向木黎哥进言:“依岁星在白昼出现的天象来看,不可以继续征进。”木黎哥道:“主上命令我平定中原,现在黄河以北虽然平定,但是天王王朝国都依然安在,如果因为天象而不继续征进,天下何时能够平定?而且这也与主上的命令相违背,难道是所谓的忠心吗?”
眼见慕容羽之在太行山以东攻城略地,而长安城虽然被围却无法攻取,加之岳楚明主动出击带来的攻势影响,木黎哥即安排三十万兵力固守,五万兵力驻守天险潼关,其余十五万人马西行攻取凤翔。
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雪,让凤翔这个边陲要地显得格外重要——关外,即是千里大漠、万里雪山。虽然此时尚是“万径人踪灭”,但谁又能保证“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天明,城外西处不是谍报中如同红雪的二十万僧兵,城墙之上没有早已围城十余日的东凉西夏铁骑?繁星渐稀,战鼓二更,尚未入睡的城守王煦登上城墙角楼放眼,孤城凤翔之外,无垠的白色和着浓重的夜色铺天盖地,东凉西夏联军营寨中的火光依稀可见,战马的嘶鸣随风入耳。对他而言,生死早已置之度外,马革裹尸也是好的下场,可怕的是将这王朝重镇在自己手中丢失,即便是死,也无法面对世代守卫边疆而死的王家先祖。虽然十余日来自己顶住宦官监军刘余主张投降的压力成功阻挡住敌军的屡次攻城,但面对敌军每次如水般的冲击,自己不知城防能够坚持多久,面对监军的愚蠢跋扈,自己的勇气能够坚持多久,面对一次次求援后的毫无讯息与军中流传的各地望风而逃的消息,自己的希望能够存在多久……一切未知而又暗淡。沉重的思索之后,他打起精神拍了拍自己近处一个士兵的肩膀,环视了周围士兵之后,快步离开。
虽然入九的天气更加寒冷,但东凉兵马早已习惯。凤翔城外,雷鼓声已是一更,被寒风扯动的鬼宿旗下,木黎哥营帐中的火光燃烧正旺。连日来的攻城每次无功,可靠消息是吐蕃阿格朗日的二十万僧兵计日可到,虽然东凉吐蕃约定互不相犯一同攻取天雍王朝疆土,但并不意味着吐蕃不会在即将攻破的凤翔城上抢功。木黎哥心急如焚,下令天亮之后联军火速攻城。
又是一天三次攻城,虽然每次眼看都要攻上城墙,但最终天雍王朝的守军还是拼死抵挡住了东凉西夏联军的三次进攻。
吐蕃僧兵趁黄河冰冻之机越过渭水抵达秦州,最快三日,最慢五日即可到达凤翔这不胫而走的谍报,激烈地刺激着攻守双方的神经。
“这一切,都无法继续等待!”立功心切的木黎哥,决心誓死一站。
十二月初七日,冬至,城外积雪二尺。
黎明前的黑暗,寂静的是如此的可怕。虽是黑暗,却在战场上处处红雪的光映下,显得浑浊朦胧。
从城墙上看,城外四面敌军的营帐,依然灯火渐稀,毫无异常。
“敌人登城了!”突然的惊叫声,打破了所有的宁静。紧接着的是,刀剑的碰撞声、疼痛的喊叫声、厮杀的怒吼声……北城墙处,顿时激烈起来。
在椅子上刚刚合上眼的王煦,立马惊醒。没有结甲的他,立刻骑马冲向北门。
敌营号角声起,城下雪中,或远或近,源源不断的敌军奋腾而出,冲向城墙。更远处,敌军黑色的人潮,在大雪之中,从四面逐渐逼近城墙。
从黎明到巳时将近,号角与鼓声一直不停地在岐山之间回荡,攻守似乎双方都陷入了疲惫:城上将士刀刃卷起长剑断裂,城内弓矢将尽,除过监军刘余的五十护卫外再无新生兵力,城外所有敌军都在城下集结,亦无其他兵力的到来;城下敌军死伤相枕高有丈余,已近城墙之半,虽然攻城不断但气势全无,但却这种情况下,任何一方的松懈,都意味着前功尽弃。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